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38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岳论丛》2016,(12):69-75
莫言的鲁迅阅读史和文学阅读史中,对于《铸剑》的评价最高。鲁迅的“铸剑”描写对莫言的“打铁”情结影响深远,“铸剑”是叙事的缘起也是显示人物命运的有效载体,“打铁”是叙事的语境也是延伸人物命运的有效场景。尤其在《姑妈的宝刀》和《月光斩》中,不仅有外在形式的移植,更有内在思想的启示。鲁迅的“复仇精神”转换为莫言的“生命伦理”,生命主体从“生”的“对立”到“死”的“一体”,从“复仇”起始至仇恨消弥,实现了对“复仇精神”的阐释、解构和发展,而其中又深刻蕴含着对“自我”的“憎恶”。从鲁迅到莫言,不仅延伸出鲜明的主体意识,而且可以寻绎出现代文学精神在当代的传统性延续和创造性转换的线索。  相似文献   
22.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23.
张伟 《阴山学刊》2012,(6):29-31
作家的感觉器官,应该成为监测并记录社会变革的雷达,异常灵敏,迅速捕捉到各种细小而微妙的变化。不仅目明耳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嗅觉、味觉、肤觉,都伸展出敏锐的触角,仿佛布下天罗地网,让一切无所逃遁。遗憾的是,包括作家在内的当代人,感觉钝化,神经麻木,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  相似文献   
24.
吴树新 《江淮论坛》2012,(6):32-36,189
文章以文化的视角解读莫言小说创作及其成就。从文化熏染看莫言文学创作如何由特定文化环境中获得叙述的源泉和留下生活烙印的;从文化寻根看莫言文学探索中怎样从回归故乡到拓展疆域.实现超越的;从文化沟通看莫言文学作品多且精准的翻译对其走向世界所产生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对意义的重新建构,实现了西方文学研究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向。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和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立足读者接受方面的还为数尚少。本文选取莫言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首先在读者中进行人物形象测评,而后结合时代背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莫言小说人物形象中的人格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正11月11日,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女生王某上课迟到后,对老师解释,自己正准备考研,在隔壁教室复习,没有听到上课铃。老师听后说:"如果连课都不上,怎么能考上研究生?"王某被老师批评后,竟在下课时将滚烫的开水泼向老师的面部,造成五十多岁的教授面部、颈部、背部烫伤,可能近一年无法正常上课。事发后,王某还说:"你诅咒我考不上研,我让你见不到明天的阳光。"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批评是帮助个人改正缺点、促使自我进步的有效方法。实际上老师的话根本算不上严厉  相似文献   
27.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小时候是个非常喜欢说话的孩子。但言多必失,他也曾因话多招致很多麻烦,还受过家人的惩罚。后来,他为约束自己少说话,就取了"莫言"这个笔名,用来警戒。他甚至还曾以《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为题,接受过访谈。但是,莫言的性情怎能改变?于是,他巧妙地转了一个弯儿,把纸上的文字赋予生命的音响,让人们读他的作品,仿佛置身于声韵工厂。他艺术地把握文本中最感人、最触动人心的东西,然后用磁性声音表达,并沉迷其中。这样,莫言小说中的人情、人性的美好与悲凉,也被演化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28.
莫言仅用43天的时间就创作了近50万字的《生死疲劳》,其创作速度之快、文本之厚重、情节之复杂都令人惊奇。《生死疲劳》的成功与莫言独特的叙事策略密不可分,"六道轮回"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怪诞传奇的叙事情节,不单是吸引读者的因素,更是文本构造的支柱。  相似文献   
29.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拿到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  相似文献   
30.
陈思和 《学术月刊》2013,(1):105-112
中国作家莫言在其被称为诺贝尔讲演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及制度与个人的种种问题。文章由一系列故事组成,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母亲,里面的五个故事,揭示出莫言的作家人格,是在母亲给以的向上(向善)的血缘力量与现实影响中向下堕落的人性力量的持久较量之中成就的。第二部分则表现了莫言创作所代表的理想倾向,乃是有异于诺贝尔文学"正统"的来自生命本原和民间大地的理想,它延续了拉伯雷、左拉、马尔克斯等一系列优秀作家的传统,亦为中国作家的生存智慧和岗位意识所决定。第三部分的三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人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体现了莫言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的价值和宗教的思考,是一种自我"故事"与道德担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