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艳清 《理论界》2005,55(2):145-145
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分析了黑人奴隶史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再现,从而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残暴;并阐明了结合历史去欣赏文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2.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照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3.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秀拉》是她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莫里森探讨了黑人男性与女性的关系问题,分别给他们注入了新的特质,使得他们不再是传统作品中的角色,尤其是女主人公秀拉更成为黑人文学史上一朵最鲜亮的黑玫瑰。通过对小说中两性的重新解读,我们也能理解黑人妇女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她们抗争与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74.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1,(2):133-136
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福克纳的意识流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却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让读者体会到艺术手法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思想意识的进步.通过分析<宠儿>及<喧哗与骚动>,笔者阐述这两本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相似,他们都采用了内心独白,多角度及蒙太奇等,看得出来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的精华;福克纳小说中的黑人顺从老实,安于现状,让人产生同情,而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却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他们充满了战斗力,能让人看到这一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75.
76.
莫里森通过小说《秀拉》展示了白人中心主义对自然和黑人的掠夺,尤其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的抗争,表达了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观,反映了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从修辞性叙事层面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2012年推出的新作《家》,重点讨论小说中人物、叙述者与读者对主人公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坦白罪行,重埋尸骨”重要事件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三种叙事判断相互作用,推动故事进程,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男子气概形象的重建,还实现了莫里森叙事的伦理归旨.  相似文献   
78.
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描绘了美洲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群的精神创伤。从小说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物、自由联想的小说结构和文本空白间隙诸方面可以看出小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征。  相似文献   
79.
苦难和困惑是莫里森笔下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感受,在叙事过程中她的审美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莫里森小说几个片段的分析,并将这些片段放回各自文本的语境中,调动多种情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片断与各自文本的主旨或作家本人的思想链接,从而把握其中所暗含的历史、政治、道德和认识因素。通过"审美",每个片段的内涵精神和外延性能都带着美学的韵味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80.
董岩 《学术交流》2023,(4):183-192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叙事反讽统治阶级的粗鄙与无耻行径,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产生“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二是沿用意识流手法,并采取多重人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结构多轨并行,极大丰富了人物层次和故事情节。三是阐释了莫里森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在符合通用美学规范前提下,关注社会共性问题,并坚定表达了黑人的社会诉求。莫里森在《天佑孩童》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非裔美国文学打破文学世界共和国固定等级,维持其动态变化,使其保有活力的绝佳样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