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0篇 |
理论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365篇 |
社会学 | 20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红侠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1)
唧唧梆是一个古老而珍稀的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探究和保护她,去追寻它的起源、发展、兴盛和濒危的足迹. 相似文献
42.
刘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60-63
“不开宗派不为师”,是钱钟书和马一浮两位学术大师共同的学术态度,虽然具体缘由不尽相同,但都植根于中国古代“为己之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43.
吴电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15-18
阳戏"三圣"指川主、土主、药王,他们是阳戏类型的标志。清吉镇宅、降福还愿是阳戏"三圣"信仰的宗旨。"三圣"由世间"人"向天上"神"的演化过程,浸润神秘性,并呈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4.
林捷作为儿童时期就参加抗日文化活动的老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与我党、我军组织领导的文艺演出;建国以后,长期从事川剧艺术院团的建设、管理工作。他熟悉川剧表演工作,遵循艺术规律,热爱川剧事业,尊重演职人员,为成都市川剧院(团)的组建,演员的培养,曲目的整理,剧目的推出、川剧的传承与振兴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5.
宜黄戏的人物表演手法多样,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在表现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唱腔节奏、声腔旋律方面,宜黄戏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宜黄戏的念功表现特色十足,地方色彩浓郁;声腔伴奏、曲牌音乐风格独具;在做功方面,宜黄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行当分工方面,宜黄戏的角色行当分工严密细致.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戏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宜黄戏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明确深远,较为原始地保留了地方传统戏剧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4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棋类博戏的情况进行考察。这一时期的棋类博戏不仅有樗蒲、围棋等,还有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胡戏。博戏在丰富社会文化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玩物丧志,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棋类博戏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挑战。 相似文献
47.
高抬戏又称抬阁,是传统游艺项目,为民间在迎神赛会时巡游表演所用。晏场高抬戏是抬阁的一个种类,主要流传于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晏场是三江汇聚之地,洪灾频繁,能治水的李冰在这里有着特别的意义,故此每年农历三月三,全镇人将李冰夫妇神像抬至三江寺镇水,六月二十再迎回川主宫。一送一接成为当地盛会,长盛不衰。六月二十的接神仪式尤为隆重,轰动四乡八里,并兼及经贸活动,是晏场镇一年一度难得的群众性文化经贸活动。高抬戏主要展示川剧的人物造型,其扎制技法精妙,高台戏剧人物飘逸灵动,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瑰宝。晏场高台戏2011年列入第3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8.
王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2):91-95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乞伏鲜卑卓尔不凡的人物群像,并以荡气回肠的阿干悲歌贯穿始终,多层面演绎了这一古老歌谣与日后传承的民间艺术"花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9.
赵兴勤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72-76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50.
从《戏为六绝句》看杜甫的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均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杜诗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成就,亦在于其有较全面、较先进的诗歌观念;而杜甫的诗歌理论,散见其所著诗篇,较重要者有《解闷十二首》及《偶题》两篇,其中能自成体系、奠定杜甫论诗主张者,为《戏为六绝句》一篇。本文分析探讨了《戏为六绝句》的创作动机,并对其诗学内涵重新作了疏证,又联系其它诗篇中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诗句,综合讨论了杜甫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