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31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马克思具有丰富的司法解释思想,但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出发,马克思的从认识到实践的活动就是解释活动.从法律到具体案件的司法活动就是司法解释活动.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司法解释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应在司法解释乃至解释学发展史中应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2.
任何一种思想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标明了其在思想史中的价值和地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美学也不例外。但在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链条上对伽达默尔做出文化定位则是一个令人充满困惑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对西方文化分期的混乱理解。本文在克服这两方面困难的基础上,论证了伽达默尔的自由主义的后现代(广义)主义特质,初步解决了这个长久以来困扰人心的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83.
曾枝盛 《唐都学刊》2003,19(4):26-29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释学是凸显于当代思想论坛的三大思潮,看起来三种思潮互无关联、毫不相干,但事实上,三种思潮之间不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互相交汇、互相促进.解构主义脱胎于解释学,解构主义和解释学是后现代主义的前提或思想前导和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亦促进了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发展,当代所有解构主义、解释学之作品概无例外地归为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84.
85.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于本源意义上的实践来确立人的基本现实性,并从实践出发确立世界和世界内存在者的基本现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更为彻底和充分地体现出现实性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86.
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处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吉登斯批判了社会学理论中"正统共识"的观点,在批判与借鉴前人和当代理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创立了"双重解释学",并以此重申社会科学独特的研究性质与任务.他的"结构化理论"是"双重解释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试图理清二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7.
柯林武德是英国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众所周知,他对于历史的诠释,简单说来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①柯林武德思想的下面是一套解释学的基础,他更重视精神和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②历史学家不仅要重视历史事件,更应该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因为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控制的,人只有有了某种思想,才会有某种行动,思想就是历史的原因.发现了历史行动的思想,才能说历史地诠释了事件.他强调了历史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历史学家唯有沉湎于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活动中,才能在自身经验范围内思索、重演过去,从而发现文化的类型以及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88.
赋体原始的解读,众说纷纭,或源于《诗》,或源于《骚》,孰是孰非,未有定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要查考“赋”之本义,探究赋文的发展脉络。“赋”的造字应属形声兼会意,原指与戎事相关的军需财物。由于其敛取方式需要实物的铺展陈列,于是有了“赋者,铺也”的思维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思维模式逐渐横移至法令、言辞、音乐等相关领域,产生了“敷布其义”“铺陈其言”“不歌而诵”等不同的“赋”义解读,也生成了铺陈直言的修辞手法。战国后期,以荀况《赋篇》为契机,修辞之“赋”演变升格为文体之“赋”。其后,在众多文化元素的影响催化下,以“铺陈”为本色的赋文不断发展演进,陆续生发出骚体赋、散体赋、骈赋等不同的赋体文类,完备了赋的文体概念。  相似文献   
89.
杨子飞 《北方论丛》2015,(5):131-136
施特劳斯并没有一套普遍的解释学理论,但有细致精巧的解释方法。这种方法预设了哲学的可能性,也就是作为永恒根本问题的整全的存在。经典文本是对整全的模仿,对文本的解释就是一个通往整全的起点,解释的过程就是在与被解释者交往对话的过程中追问这个根本的问题,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共同向整全开放。因此施特劳斯的解释方法就是一种哲学实践,解释并非仅仅是达到理解的目的的一种手段,解释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价值,因为解释的过程就是哲学化的过程。像施特劳斯那样读书,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被看成是在践行哲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0.
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源头,它是价值和知识的共同体.中国哲学与文学都源于六经,两者有天然的关联.中国哲学重视"文以载道",认为文章的灵魂在宣示价值理想,同时通过对"文德"的强调,彰显人格修养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基础作用,为文学创作导正价值方向.中国哲学注重现象,重视体验,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呈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精练概括,更是哲学解释学在艺术中的体现.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境象表达,而精神世界是一种总体性文化积累,是艺术创造、欣赏活动背后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