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4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95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262.
王金芳 《江汉论坛》2003,(2):118-120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简要论述了古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意蕴。文章主要通过若干事例的分析,阐述了古汉语词义引申在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63.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词义的发展变化、阶级社会对词汇的影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言的差异等方面论述了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成因,重点阐述了阶级、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同义词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4.
词义泛化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动词do的三个类型,列举了其词义泛化过程的三种情况和六种结构形式。进而讨论了动词do词义泛化的过程,重点剖析了其泛化的幕后认知机制与动因。认知主体在词义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词do的词义泛化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多种认知因素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5.
文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运用语料库技术和语言学中的词义感染理论,对绿字在现代汉语中义项的分布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绿字的解释存在漏收义项、漏收复字词条及其词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66.
双音词鉴于其音节数量的限制,其词义结构往往隐含了一些在词形平面中无法呈现的意义成分,而象似结构即像……一样……是隐含成分中很重要的一类。根据象似结构中喻体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象似结构可分为整体象似结构、前喻象似结构、后喻象似结构三大类型,这三种类型在词义形成中各具特色。南北朝时期由于汉语句法形式的发展与演变,导致隐含前喻象似结构的喻体状语类结构形式走向衰败,同时,由于佛教的兴盛,隐含整体象似结构与后喻象似结构的词义结构形式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后喻象似结构通过构式压制逐渐被整合进汉语强势结构形式中。  相似文献   
267.
对成语“拈花惹草”,几部常见常用、影响很大的辞书,将其词义释为“指男子乱搞男女关系或狎妓”“比喻(男子)挑逗、勾引异性”。这些释义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它与一些典范的作品的用例是不相符的。这样的释义会误导人们对“拈花惹草”的正确运用。“拈花惹草”的词义可补释为:拈,用手指夹、捏取物,引申为“习弄、摆弄、玩弄”;惹,招引、挑逗;花、草,借指异性。比喻挑逗、玩弄异性;今多比喻男子挑逗、勾引、玩弄异性。  相似文献   
268.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词义变化和隐喻的关系,论述隐喻在英语词义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词义发展历史中典型词汇演变情况的分析及近几年网络新词的抽样调查,揭示了隐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中可推测隐喻在英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9.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270.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