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红楼梦》宝钗黛的爱情纠葛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或许还能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找到不同以往的解读和分析。对于世俗世界里的世俗人而言,结婚对象是选择与自己同一类型的还是相反类型的好呢?门当户对观念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成本收益规律?  相似文献   
112.
贾宝玉身上无论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其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并以其男性性格为本体,两者相互融合、参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为了表达他的文化理想和对未来文化转型的展望,赋予了他这种双性化的性格1。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明中叶以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新思潮的共同基本内容是:肯定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否定理学对人性的压抑;肯定女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否定“女子弱智”的观念;肯定人的自然情感,尤其女子对爱情的需要和追求,否定理学对人的情感的压抑。  一、理、欲关系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3.
肖东 《山西老年》2008,(3):18-19
电影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喜结秦晋之好,当时,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和《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的这段姻缘。之后,两位艺术家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7个春秋……  相似文献   
114.
在<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最为人们所称道.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他的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他的个性特征,也能显示他的命运遭际.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除贾宝玉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有着机敏、尖利的语言,这语言常常伤害别人的感情,使得她逐渐失去她本身拥有的地位,给她带来了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5.
红学研究近百年来的概况表明,在对《红楼梦》主旨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两篇文章均借用了西方的哲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对《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可以回归于本土文化的。《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的生命历程正是佛教所认为的从“执”到“悟”也即从“觉心起念、相续不断、住持苦乐”再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生命历程的再现。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使红学研究中的几桩公案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6.
贾宝玉与奥涅金都是世界文学画麻中的“多余人”.在他们身上既具有“多余人”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17.
芊菁 《伴侣(A版)》2007,(6):44-44
<正>第一,怕别人讥笑他的性能力。说实话,对于男人来说,“性无能”这个词是最致命的伤害,其恶毒程度远远超过骂哪个女人是“妓女”,这是一种对男人本质上的否定!虽然男人  相似文献   
118.
贾宝玉唯一敏感的是生命之美与性情之美,是灵魂天空中那种种奇丽的如同天外云霞的景观。更有意思的是,他有一种超人间的天赋价值尺度,这一尺度打破了世俗的等级之分,凡是生命,凡是美,他都一律尊重与欣赏。  相似文献   
119.
<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十分新雅有趣,体现了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其中丫鬟的人名寄寓了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甚至性格命运等特征,是作者的一大创新.俗语云贴身的奴才半个主子,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呢?本篇拟从命名取义的角度来探讨怡红院丫环命名的特点,并兼谈宝玉的空幻意识和雅洁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0.
夏桂霞 《南都学坛》2004,24(5):46-50
贾宝玉向往婚姻自主 ,但又屈服于封建婚姻礼教 ;痛斥仕途“禄鬼” ,但不否定传统文化 ;景仰女子才情 ,但不反对“一夫多妻”制度 ;最终沉溺佛教仙道 ,归依“空门” ,复本如初。由此可见 ,贾宝玉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而是一个逃避现实社会的遁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