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文章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关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再现的五大基本要求视角从语句层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的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十九世纪末,随着《论语》英译本问世,辜鸿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辜译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反文化殖民的色彩,他的"归化"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归化,而带有很强的杂合性。在后殖民语境下,通过考察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的目的与决策以及译作对译语文化的作用,证实杂合策略在反对文化殖民,确立弱势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能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43.
励轩 《学术月刊》2022,(2):205-21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4.
辜鸿铭以其轶事之怪异、著译之独特、思想之极端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保守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辜鸿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感召下思想文化界和理论批评界不断进行思想解放和创新研究的结晶。通过对30年来的辜鸿铭生平轶事、著译与思想文化活动研究的综述,梳理出30年来辜鸿铭研究的主要倾向并指出辜鸿铭研究面临的问题,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关系、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现代化转型的角度研究辜鸿铭的思想与历史影响、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科学评价等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准备。  相似文献   
45.
辜鸿铭成功的将儒家经典古籍《论语》、《中庸》等译介到西方社会,为我国的文化外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辜鸿铭的儒经英译活动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并且认为翻译是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兼选择性的活动。在此理论的关照之下,对辜氏的译作《论语》和《中庸》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译者在翻译儒家典籍的过程中适应性的选择了以西释中的特殊翻译策略,力图打破东西畛域,向世界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借此消除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歧视和不公。  相似文献   
46.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4,(8):61-61
“晚清民国的三十三个奇人”晚清、民国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奇人”辈出的时代。这三十三个奇人包括:文坛飞将龚自珍,神情古怪魅力十足的辜鸿铭,百年来最狂放的国学大师章太炎,饱览古书、在其眼里“胡适之辈不过尔尔”的黄侃,敢当面怒骂蒋介石为“新军阀”的刘文典,“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梁漱溟,保皇之路越走越黑的康有为,“越堕落越不快乐”的刘师培。身怀绝学、误入歧途的大才子杨度。隐士与叛徒的周作人,为天地立心的冯友兰,能让曾国藩彻夜失眠的王阊运,恶之花叶德辉,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47.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书所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截然不同 ,其基调是一贬一褒。两书在以国民性批判为重要内容的启蒙思潮中的影响颇令人深思 ,启蒙思想家更喜欢史密斯视野里的“丑恶的中国人”形象而不喜欢辜鸿眼中“完美的中国人”形象。鲁迅多次推荐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而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前夕的文化论战中 ,抨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 ,爱听好话的中国人需要以勇气面对它  相似文献   
48.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49.
以伊塔马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视角,并结合其翻译实践,认为:辜鸿铭以儒经作为翻译选材,以归化作为翻译策略的翻译思想,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选择,他在翻译史及文化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朱寿桐 《河北学刊》2007,27(1):27-31
辜鸿铭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扬,常致力于破除思想文化经典化过程中的历史屏蔽——特别是话语屏蔽现象,在追寻原典和原典精神,打破儒学“经学”传统和“理学”模式方面有明显建树。同时,其自身理论又成为历史的价值屏蔽对象,他的许多错误甚至荒唐的理论及时地遭到了历史的淘洗,使得他在价值屏蔽的作用下保全了起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