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3,(10):9-9,19
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博士曾做过“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课题。她的调查显示:县处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数比例仅为12.2%,有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相面”“周公解梦”和“求签”等迷信现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2.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13.
莫忘初 《领导文萃》2010,(24):89-93
<正>"政坛爱算命,但是不要迷信,其实只要懂得转念就可以开运了,因为改变了想法之后,行为就会跟着改变,行为改变之后,命运就有转机。"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为自己在上任前远赴香港找"铁板神算"陈康泰算命的行为公开辩解。  相似文献   
114.
颜色词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都具有的一个词汇类别,因为颜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赋予颜色以一定的文化内涵;对某种颜色具有某种崇拜或禁忌,这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中都非常普遍,虽然文化背景有天壤之别,生活环境各有特点,民族历史全然不同,但这一现象竟似不约而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汉民族具有大量的颜色词,使汉语在表达颜色方面表现得多姿多彩,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赋予了颜色词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尤以崇黄尚红、轻黑忌白为特点.本文试图分析和探索汉民族赋予颜色以文化内涵这一习俗的根由.  相似文献   
115.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6.
117.
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泛滥。迷信伪科学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解放是破除迷信和伪科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8.
许冠三先生曾在《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对殷海光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对殷氏做了评价。本文依托殷氏各个时期的思想为理论背景.主要针对许先生将殷氏史学思想的诸多疏漏归于“科学迷信”之说,进行商榷与探讨,试图说明作为“历史科学化”运动的先知与开创者,各种思想在殷氏那里还尚未僵化,而是不同程度上多少都有所兼顾。通过这一商榷和探讨,旨在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殷氏的史学思想.并借此加强对史学思想的两重性的重视,从而较为合理地平衡史学研究的两种进路。  相似文献   
119.
韩凤鸣 《中州学刊》2008,(3):139-142
无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发展到如何高级的程度,对心灵事实的表达都是有限的.一般知识和理性只能破除迷信,为正见扫清道路,尔后才是真正的智慧生起,把人带到心灵的当下.来到当下的人以其空性智慧进入心灵最深、最原始层面,把人带进本源性的、随处坦露着的生存全息场,看到生存的本来面目.因此单纯的哲学方式找不到心智解放的路,为名相所困的哲学如果要真的说服人,就不得不用一种实证的方式,突破表象的世界,到存在的实际中来.活在实际中的禅者,以种种方式进行着与本源的对话,他不仅具备着空性眼光,还具备对人类自身生存境况的全面同情,这里有真实的智慧和慈悲.  相似文献   
120.
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人离不开信仰,因为信仰具有道德的功能。我们在认识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迷误,常常把宗教与信仰等同看待,或者把信仰的外在表现看成是其全部外在形式或必然形式,这是影响我们认识二者关系的主要障碍。科学与信仰都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信仰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