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1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78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前,在高校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高校在学科规划与教学及实验实践实习、科研与学术、后勤与机关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失范"现象.本文首先对这些现象、问题进行透视,然后从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信息管理与监督机构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的设定、政府治理模式的借鉴与高校管理理念品牌文化等角度,提出了高校问题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02.
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503.
从纪昀和王国维对"意境"的使用来看,意境源于诗人的眼前实景.诗人用语言符号将眼前的"难状之景"再现出来,读者由此想象出具有景深效果的视觉景观.意境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描写,景是其摹仿对象,"阔远"和"如画"是其美学特征.诗人运用的透视描写是文学意境生成的形式基础,相反,议论和叙述等语言表达方式达不到这种效果.意境可分为"视错觉"式、"门窗借景"式和"平面重叠"式三种类型.意境和"不隔"诗要显"等诗歌理论的核心均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原战乱催生了中国山水诗,南方"如画"的山水景观是意境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现代学者对艺术品形式的轻视和对"形似"的恐惧导致了意境的泛化,虽然这能使读者远离偶像崇拜,但同时也使后者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直观体验.现代读者没有必要在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体验到在语言中栖居的乐趣就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04.
发展 ,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更是当今人们的热点话题。人的发展只有当其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同步协调发展时 ,可持续发展才会由理想变成现实。缘于传统理论的误导和认识上的错误 ,导致实践上主客体关系的对立 ,发展走向了反面———“发展的异化” ,探讨异化根源 ,消除或避免“发展异化” ,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505.
时间与生命意识是魏晋至刘宋时代诗歌意象的主旋律。它们集中表现在与落日、秋天和坟墓有关的意象群之中。面对落日象征的生命的短促与飞逝,建安诗人充实有限,两晋诗人企慕无限,宋代诗人融无限于有限之中。秋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无意识深处这种生命孤独、漂泊感的隐喻。坟墓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与相对时间共同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又象征着生命融入大化运行的绝对时间之中的超然与解脱。  相似文献   
506.
507.
课程本身是一种文化象征,认识和了解英国学前教育课程,必须理解英国文化。英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的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等使英国文化独具魅力,这种文化也构成英国学前教育课程的逻辑起点。探究英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文化基石、呈现方式及价值,无疑可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08.
孔祥云 《公关世界》2023,(8):106-108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通过对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机制层面和学生认知及现状层面的问题诊断,解析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提出系统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理顺核心素养课程治理机制、创新分众化教学模式、打造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等增效策略,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