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伙子的脸既不凶恶也无愧疚之色,只是很冷漠,冷漠到基本没表情。即使现在,他站在监狱的铁窗内,你也很难把他跟杀人犯联系起来。圆胖的脸,粗糙微黑,长着几个结了疤的青春痘。一面似乎依然未脱稚气,一面似乎已老于世故。他说起自己的杀人经过也跟一个冷眼旁观的见证人似的而非当事人。  相似文献   
32.
揭开“世维会”非暴力的伪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景之下,往往让人们忘记邪恶;和平之中,也常常让人们忘记恐惧。然而,邪恶总是在人们享受眼前的美景之时向人们伸出魔爪。2009年7月5日,正当乌鲁木齐的市民们沐浴在和煦的夕阳之中的时候,一场有预谋的灾难突然向这些无辜的民众袭来。大约晚20时许,一群群维族人不断聚集起来并迅速扩大规模,开始向附近的新华南路、山西巷、二道桥、团结路、三屯碑、赛马场等地扩散,所到之处,  相似文献   
33.
解放区文学历来被看作是农民翻身革命的典范文本,但从其深度模式来看,阶级斗争的高涨并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觉醒而是新型政权"惩罚"与"规训"功能的司法展示。同时,这一斗争之所以火热与亢奋,是源自伦理——政治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假借与激活。从深度心理学来看,这场斗争是人们以善本位心理对无意识中邪恶与阴影的驱逐。  相似文献   
34.
尽管现代社会中流行一种"悲剧消亡论"的论调,但对悲剧的探讨尤其是对悲剧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一直是西方理论界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从悲剧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性问题能够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现代性的辩证性眼光.而现代社会中有关现代自由和现代邪恶的叙事,也只有在悲剧性的框架中才能作出正确理解.因此,本文试图从悲剧的角度切入对现代性问题探讨,指出现代社会中绝对自由的不可能性以及现代邪恶在文明社会进步的积极一面,从而引发我们对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邪恶以及拯救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5.
付冬玲 《现代妇女》2014,(7):303-304
汪曾祺先生的《鸡毛》虽短但经典。本文对这篇小说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梳理,以期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能有一点较独到的发现与评析。  相似文献   
36.
李光 《阅读与作文》2009,(10):71-71
上海某大学教授不久前发表的一番“废除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的言论,让“龙”这个字眼一夜间成了热门话题。这位教授“废龙”的主要论据是,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那么,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并且仅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动物,西方的龙为何会落得如此恶名,而中国的龙又是如何演变为吉祥兽的呢?  相似文献   
37.
该隐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一个经典形象。这一人物首先出现在《圣经》里,他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也是杀死自己弟弟亚伯的凶手,因此他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杀人犯。自此以后,该隐就被打上了罪与恶的印记,在《圣经》里也形成了邪恶的该隐传统。拜伦的诗剧《该隐》却赋予了该隐一个英雄的形象,更确切地说,是拜伦式英雄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传统的邪恶该隐形象截然相反。通过该隐形象的转型来揭示拜伦的上帝观及恶魔观,从而探讨拜伦及其作品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38.
正李午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不止一次看到李午申画刘禹锡的《陋室铭》。他对《陋室铭》的钟爱使我们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自负,因为他身居繁华的闹市,自无漏室可言,然而李午申却一直保持着自乡野陋室而来的诚恳和素朴。这种诚恳和素朴曾经深深  相似文献   
39.
姜蕾 《理论界》2007,(5):176-177
《蝇王》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哲理性小说。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作者看来,一方面人性邪恶,其邪恶与生俱来,不可摧毁,它总是受到文明的压抑而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失去管束,便会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正是人性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的不完善,人性的邪恶导致了社会的邪恶。人性中固有的邪恶是人类自身悲剧的本质根源。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邪恶的防范意识,防止人类悲剧的再次上演。  相似文献   
40.
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杰生,历来被看成是邪恶的人物形象,偶尔有人论及造成他邪恶的原因和他的复杂性,其结论都是对这一人物持否定态度。其实尽管杰生可恶,但他也有好的一面,他独自挑着养活全家人的重担二十余年,尽了责任,做出了巨大牺牲,说明他并非完全邪恶,我们理应对他表示同情,作出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