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55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75篇
人才学   58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689篇
理论方法论   134篇
综合类   1405篇
社会学   35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机制与生存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是实现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历史性的内在机制。非生存交往只是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它是人实现超越的前提;只有生存交往才能实现"生存"。生存本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非对象性,是趋向于"超越存在"的意向性,它始终是敞开的和不确定的。因此,就它要超出生存界限的意义而言,就是对作为统一完满的总体性追求,这种超越活动本身就是自由,是与人的生存本性相一致的真正的内在自由。一个领悟自己自由的人就是超越这个人的界限而与"上帝"融和在了一起,自觉地做出选择和行动。而生存的自由与超越和对作为总体目标的信仰就是真正生存历史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2.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两课”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效萍 《理论界》2006,1(8):172-173
主体间性是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平等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它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为交往教育观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交往教育观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种海峰 《学术论坛》2006,4(2):24-28
哈贝马斯的语言观是理解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从语言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从经验语用学的角度理解语言的功能、对语言在人的不同的行为类型中作用的分析,以及通过“语言理性”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学术意向,构成了哈贝马斯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94.
网络虚拟交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个体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与现实交往相比,虚拟交往具有去身体化、自主性、跨地域性、非物质性、非功利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在推动人类交往发展的同时,虚拟交往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借鉴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有助于科学地界定虚拟交往。  相似文献   
995.
马克思文化思想及其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6,26(4):137-142
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梳理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马克思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与文化的人化本质的论述构成其文化形而上的基础层面,而关于普遍文化交往与世界文化形成的论述,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个案分析,又表达了马克思文化理念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996.
"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不仅导致了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的出现 ,而且造成了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的均衡性分化。如果说 ,前市场经济社会的人类交往还是“公私不分”的失衡发展的话 ,那么 ,市场经济社会的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则是“公私分化”对称展开的。这种社会交往的结构转型 ,是同生产与交往间的关系根本相关的 ,未来的人类交往将表现为这二者高度统一的无公无私的形态  相似文献   
997.
理性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 ,也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理性的演进与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它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2 0世纪后半叶更是一个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的时代。回顾和总结这个历史过程 ,特别是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观 ,揭示技术理性的形成、实质及危害 ,对于重建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于2005年6月23—26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求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哲学动态》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学术研究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和学习与探索杂志社等单位的近40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具体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本期以“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理论”为主题刊发这次会议上的三篇文章。  相似文献   
999.
罗平布依族继承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形成了和谐的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改革开放后,罗平布依族传统伦理的演变呈现出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趋势,打破了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伦理的和谐性。其中,交往实践是罗平布依族传统伦理演变的深层动因。以交往实践为动力,形成了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新的整体和谐形态的布依族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00.
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教育世界中人应该是完整的,那么学习活动也不应该偏离人的完整性。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学习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用一种生成性的人学思维来看待受教育者。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学习就应该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