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穷尽考察<型世言>中的AA、AABB式形容词重叠式,将其语法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形成特定状态、表示性质达到适度足够的量、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核心意义是形成特定状态.  相似文献   
22.
AABB重叠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自1980年以来AABB重叠式的研究进行回顾,评述三十余年来AABB重叠式研究的热点、重点,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新发展,研究中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3.
在汉语语言交际中,人们常使用"A的A"重叠式来表达思想.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这同一种语言结构进行解析,分化出两种不同的类型,并进而分析各自的表义特征、变换形式和语用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4.
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的状态形容词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玉明 《唐都学刊》2003,19(2):121-124
从功能上看 ,动词重叠后可以是动词 ,还可以是状态形容词。前者 ,人们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注意 ,后者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在表义和句法方面都有明显的状态形容词功能 ,语音形式上也有与动词功能的AA、ABAB式不同的特点。对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ABB状态形容词功能的考察 ,有利于对动词重叠功能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5.
“AA哩”是汨罗长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重叠式。A是词根,可由象声词、动词、形容词充当,“哩”是词缀,无实义。“AA哩”具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补语、谓语、状语。其语法意义突出:表示某种意义上的增量,表示声音、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具有很强的描摹性.“AA哩”的言语色彩鲜明,多含贬义,夸张的意味较浓。  相似文献   
26.
王红梅 《学术交流》2007,(12):170-172
语言是具有系统性的,这种系统性体现在语言的各层级范畴内。汉语共同语中存在五种不同的动词重叠式,这些动词重叠式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具体用法各不相同。这些分工不同的动词重叠式构成了一个动词重叠系统,是语言的系统性在动词重叠上的体现。对共同语动词重叠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探究在"系统性"的调配下,共同语各动词重叠式的共性及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27.
汉语动词重叠式语义上具有时间短、动量小的意味,而语用上并不真正表示时间短、动量小;它在语用上具有舒缓的表达功能.形成这种语用功能的原因是:这种重叠式都含有或隐含"一";"一"既可以表示最小又可以表示不定指.其他语言和方言中也有类似现象,可作为印证.  相似文献   
28.
李劲荣 《学术交流》2006,(1):142-146
以往把形容词重叠式的量性意义概括为表示量的增加、有时也表示量的减弱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原因在于:形容词的原式是“量幅”,表示量的存在,重叠式是“量点”,表示量的大小,两者之间缺乏比较的基础。若能把它解释为表示高量或大量,不但符合逻辑事理,贴近语言事实,而且能正确地区分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即:重叠式间或表低量或小量只是“移情”因素产生的一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9.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属于量的范畴,但是对于量的具体含义,语言学界各家的看法不太一致,只有对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把握这个“量”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涵,才能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概括得更加准确,客观.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是相对的,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的特征,量的内容是丰富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以AA式形容词即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特征分析为切入口,对AA式形容词进行了次范畴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小类AA式形容词在S A V O句式中作状语时的语义指向问题,进而探讨了语义指向分歧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