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2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554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1209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传世文献叙述孔子形貌,起源于先秦,在"四十九表"和相关民间传说中逐渐定型.作为第一重证据,早期文献中的孔子形貌叙述,奠定了以彰显神圣性为目的的异相化书写和以一定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文学修辞这两种传统.后世对孔子形貌普遍持有异相化的认识,究其原因,既有对神圣异相传统的继承,又有对理性修辞传统的误读.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所载文...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四大特征 :共同基础是祖国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本质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一致 ;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 ,这两方面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二重属性。爱国主义不能只讲道德规范不讲政治原则。将爱国主义教育从世界观引伸到个性倾向的坚信感 ,使坚信感成为活动动力信念确立的标志 ,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13.
一、外派归国人才的特殊性 (一)外派归国人才拥有相关知识、经验,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 外派人才归国是企业获取有关东道国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外派期间。市场相关知识从东道国到母国的知识转移通过外派人员与总部的沟通来实现,但更多的是难以编码和在人员间转移的知识。企业要从这些知识中获取收益,必须重视外派归国人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15.
从西方思想的发展来看,存在的勇气问题曾经曾一度以隐性的形式遮蔽在伦理学、生物学、神学和其他科学之中.但是随着"上帝死了"的哲学思潮和虚无主义的到来,人的生存受到无意义的威胁,使"存在的勇气"这一问题开始在哲学的视域以显形的方式彰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随着世情、民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法】要把教育活动转化为长效制度,就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现实的脉诊、对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回应和对未来的勾勒,寻求构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制度的内在逻辑支撑和外在学理依据。【结论/发现】坚持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和未来五重逻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回答了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人民性、理论科学性、革命实践性和未来发展性。阐述和贯彻五重逻辑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提供不竭动力和注入崭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18.
中华传统无神论与西方理性主义有神论判若天渊,二者之间形成的对照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并使中华和合无神论这一范畴的提出得以可能;儒家重生活、道家(道教)重生命、佛教禅宗重自力是中华和合无神论的具体特征和表现;中华和合无神论作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维护中华文化、文明的一脉相承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宣布作者之死虽然消解了作者的权威,但也遗留下了不同作者之间的差异被忽视、读者对作者的期待无着落,以及文本意义生产体制与机制难以解释等问题.福柯对什么是作者?的追问从作者一功能体的角度为作者保留了一席之地,但仍没有解决巴特留下的问题,他们对于作者的轻视是一致的,忽略作者为文本提供意义的可能性问题在福柯的理论中也仍然存在,他也像巴特一样没有建立起从读者的群体想象角度来理解作者形象的观念.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作者复活,不是要重新恢复他的权威地位,而是要通过恢复对作者的考察,解释文本意义生产的机制,为揭示文本意义的生产过程建构起完整的解释框架.作者复活的理由在于作者是一个以身体感受为存在基础的鲜活的个体;被语言系统建构出来的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在各种力量共同塑造作者形象的时候,具体的作者个体也仍在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读者也为作者设定了一个公共的形象,一个运用共享代码进行编码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陈虻不死     
柴静 《可乐》2010,(7):18-19
2000年,我接到一个电话。“我是陈虻。”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可能想给我一个发出仰慕的尖叫的时间。“谁?”“中央台的陈虻。”他挺意外,“我没给你讲过课?”“你是哪个栏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