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4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38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543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1196篇
社会学   103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92.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   
93.
胡适是现代首先提出“传纪文学”概念、积极从事相关研究的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也是最早从事现代传记文学写作,躬身践行其理论主张,自成一家的创作者;更是终生不懈、卓有成效的现代传记文学倡导者,在现代传记文学开创、发展上,有着独到的贡献。胡适以西方传记文学为参照,批评中国传统传记;以史鉴和教化的经世致用目的,倡导以“纪实传真”为核心的现代传记文学。作为开创者,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与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偏颇疏漏,如源于史传传统、功利目的、学术思想的重史轻文的偏向;对中国传统传记文学评价上的武断片面。因此时下不少论者认为胡适的传记文学主张片面肤浅,许多已为后人超越。然而在胡适所处的时代,这一切都富有创造和挑战性。对一个开风气的人,不能苛求。何况胡适对中外传记文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比较研究,创作上有自己独到的风格特色。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主张与传记作品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历史地陈述和解释胡适的现代传记文学主张与实践,是当下传记文学研究与创作必不可少的一步。  相似文献   
94.
“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范畴。孔孟对此多有阐释,但他们的“智”均包含在仁(义)学之内。扬雄尚智,在吸纳前代及时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智论:智获得了超越仁、义、礼、信四常至上的地位;他的智论与传统儒学重人轻天的学术指向不同,重视天道自然;把先秦儒家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智转换成服务于生命本身,表现出对个体生命与人格的珍视。  相似文献   
95.
张文渊 《社科纵横》2012,(11):97-99
在先秦哲学中,庄子的生死观最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其生死观主要包括:生则重生,死则乐死,最终超越生死,达到生死的同一。探究庄子的生死观对现代人建立科学的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6.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手机报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手机报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便捷的沟通赢得广大青年的欢迎,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正日益受到冲击,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顺应形势,结合学生实际需要,积极应对,抢占“新兴媒体阵地”,创办“重邮e站”手机报,以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7.
"五四"时期,以前期创造社为中心的浪漫感伤型文学风行一时,它抒写了一代知识者在追求新生的历史进程中感时伤世的真诚歌哭,彰显了现代中国民族与文学在大转型的历史青春期所特有的生命质地与情感色彩,并以追求自由的本质与情感解放的启蒙路向,以及大异其趣的美感意识和美学风格,完成了对于文学性的追求与表达,在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学景观的同时也昭示了契合时代特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8.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从尧舜禅让中的舜囚尧,以及典籍中的类比性描述,对《尚书》中年龄数字的剖析,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尧舜禹禅让的真相是老人自死习俗,周期三年。商末周初,随着观念和习俗的演变,老人生命的终结,逐渐由自死的形式过渡到自然死亡的形式,该习俗已经在国家层面不复存在,并分别演化成"大夫七十而致事"的官礼、"三年之丧"的丧礼。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99.
从考古发掘的图像资料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轩辕帝与有熊氏的关联:一方面检讨远古"熊图腾"的成因,说明文学与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知识视野时追寻远古失落之文化记忆的作用,并昭示其融入国学谱系后的效应,尤其是在"释古"方法上的推动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试图经由中国古代的例子,探讨人类学中国话语之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0.
近代博学通儒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一件事情,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亦可将其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相比,其历程也必经上述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