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雷依群 《唐都学刊》2001,17(2):45-48
隋朝的殷富在中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个中原因如何?曾令许多封建史家百思不得其解,而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又限制了现代史家从更深层次上去进行探讨.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古时代,除生产力诸因素之外,隋朝的殷富,只能归功于其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62.
1先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奠基期.华夏文明从孕育到基本成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出现与统一.以往我们探讨先秦统一问题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从王朝存在与否的角度来看,夏代应该就是"统一"的,但是"夏后"与"诸侯"的关系却是松散的.西周该算统一的吧,周天子名义上地位非常崇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但诸侯林立,周天子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却仍然有限.为什么秦代以前的中国的统一总是那么脆弱?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王朝的统一,另一个是国家的统一.王朝的统一以中央王朝的存在为标志,但国家的统一却以不同政治实体合为一体为标志.  相似文献   
63.
隋朝对待西北民族的谋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交近攻"是先秦以来中原各政权惯用的一种方略,隋朝政治家长孙晟承接这一方略,又提出"离强合弱"一策,整合成完整的政治谋略思想,将其提供给隋文帝,在瓦解突厥侵扰势力,安定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这一策略思想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并指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十六国时期,由氐族建立的国家--前秦曾一度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前秦的统一经历了艰难的历程,从苻坚建国到苻坚最后统一经历了25年的时间.苻坚即帝位后,任用有识之士王猛,在军事上逐步扫除敌对的国家.从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开始,灭掉前燕,降服巴氐,攻灭前凉,攻代王什翼犍,灭代,散其部落.苻坚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当时人称前秦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高僧传·释道安>).  相似文献   
65.
隋朝时期,在思想意识领域已经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格局,一方面,统治者治国的基本国策仍以儒学为本,自隋文帝至隋炀帝曾多次下诏,强调儒学治国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统治者对佛、道二教也极力护持。隋朝统治者之所以实行崇佛重道、二教并重的政策,是与当时思想领域的发展态势相关,也与隋朝统治者利用符图谶以得天下大有干系。隋朝统治者的崇佛重道以巩固与加强皇权为目的,绝对不允许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相似文献   
66.
隋亡实肇因于文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因隋文帝缔造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上的有功之人,所以学界往往多扬其长,鲜暴其短,实际上隋朝灭亡也与他有直接关系。在法律方面,他制法又犯法,喜怒无常,法外用刑,过于杀戮,无情践踏自制法律,“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能干,以守法为懦弱。”这不仅使隋朝已存在极不稳定的因素,也为后来隋炀帝坏法乱纪提供了依据。在用人方面,他“猜忌苛察,信受谗言”,黜陟失当,自坏长城。在齐家方面,听信妇人之言,坏乱家法,废长立幼,使善于矫饰而不当立的杨广立为太子,结果使隋文帝自身难保,子女被祸,大隋江山也毁于隋炀帝杨广之手。因而史书称:“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即隋文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朝的灭亡实肇因于文帝  相似文献   
67.
孔见 《中华魂》2014,(19):62-6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隋朝前后经历三个皇帝(最后一个还是起义军李渊、李世民父子拥立的傀儡皇帝),总共37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可算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它留给后世的警示却是深刻的。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起自西晋末近300年南北对峙的大分裂局面,统一成为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华帝国,将中国历史大大向前推进。开国的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的一位权臣,早有称帝取代的野心,经过苦心经营已成气候,遂采纳亲信建言,选定(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登基,因为周武王是在二月甲子定天下,创周朝800年;刘邦也在二月甲子称帝,开汉代400年基业。但这个迷信说法并没有帮他的忙,杨氏帝业很快就烟消云散。后人多把隋朝灭亡的原罪归于隋炀帝的荒淫暴虐,这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尽然。应当说,隋文帝、隋炀帝都还属于有作为、有建树的帝王,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相似文献   
68.
东突厥的归附与隋前期的边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方 《西域研究》2004,(1):4-10
通过对东突厥归附隋朝过程的论述 ,对隋前期的治边思想和边政措施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9.
杨素是隋朝名臣,其一生出将入相,为隋朝的建立和政权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后人更多的是将杨素列入奸臣行列,认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权奸之一.文章在对杨素功过进行了新的探究的同时,重在阐述杨素踏上"奸途"的心路历程.指出君主般的野心与身为人臣的现实是导致杨素踏上"奸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0.
隋朝佛教造像题记是民众群体意识与信仰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目前收集整理的203则造像题记的分析,总结出隋朝民众的佛教信仰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其一,地域性.民众信仰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山西和河北,且不同地区的造像形式与信仰内容各有特色.其二,多样性.信众阶层较广,以平民为主.造像组织形式多样,家庭合作和"拟血缘群体"的邑义合作相当普遍.其三,集中性.民众信仰的对象主要是观音、释迦佛、阿弥陀佛、思惟菩萨和弥勒佛等.其四,家庭性.民众祈愿的核心对象是其家庭成员.其五,功利性.祈愿是民众信仰功利性的行为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