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31.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创作了高度戏剧化的文学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雷雨》的主体思想、矛盾冲突、悲剧性特点、语言特点方面来谈论曹禺的代表作《雷雨》的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132.
靳以在《雷雨》发表中起了什么作用,历来众说纷纭。他对《雷雨》态度究竟如何,则乏人探讨。结合靳以的文类选择、文学观念,包括对曹禺其他剧作的评论,可以探究他对《雷雨》的真实态度,即他对此作很可能并不欣赏且存在隔膜。这是一个切入研究其文学趣味,包括编辑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3.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在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侍萍的形象是最具悲剧性的。侍萍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三个方面。命运悲剧是侍萍一生都无法摆脱周家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对她的伤害。性格悲剧是侍萍善良的性格导致了她的顺从和忍受,她的逆来顺受使得她艰难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社会悲剧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侍萍一生的悲剧。无论是社会环境、无法躲避的命运还是自身的原因都使得侍萍成为《雷雨》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4.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四幕剧的外层叙事,四幕剧的内部叙事则是老妇人倒下时的内心独白。作为艺术整体的《雷雨》,通过外在环境的寒冷与安静,与内心活动的郁热与躁动,构成对比,形成了强大的内部张力。外部时空与内心时空的交相错映,更加突显了《雷雨》的悲剧性。《雷雨》具有十九世纪后半叶欧美流行的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5.
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思想主题主要体现在个人对命运的挣扎。本文从对封建伦理秩序的违逆、对颓败命运的抗争来探析男性角色的欲望与挣扎;从对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反抗、对爱情梦想的痴狂来探析女性角色的挣扎与绝望;最终结合以上两点对人性的"毁灭"进行思考,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6.
曹禺的剧作《雷雨》情节激荡、扣人心弦,俄狄浦斯情结贯穿于戏剧始终。淫乱背后的的“罪”更值得反思。释放欲望未必能达致自由,反而是陷入奴役的开端。借着“教堂医院”“修女”“圣乐”这些“意象”的引入,《雷雨:》展现了在特定“禁忌”中人类情爱在信仰范式转换中得到救赎的可能性。特定时代的曹禺“偶尔”成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37.
雷雨》和《金锁记》都表达了对旧时代女性生活、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描绘了她们的爱与恨,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悲歌,一曲挽歌。而作者曹禺和张爱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出身、早慧、敏感,这一切又成就了他们。  相似文献   
138.
现代戏剧大师曹禺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易卜生又被称作“挪威的索福克勒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曹禺的《雷雨》,来揭示两剧在人物性格和悲剧精神方面的共通之处;同时亦尝试从人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悲剧主题的多重内涵,尤其是悲剧人物和命运的;中突与抗争,以及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苦苦挣扎给他们带来的困惑与痛苦。  相似文献   
139.
曹禺的名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在韩国曾多次上演,特别是《雷雨》,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哲理内涵,赢得了韩国人民的喜爱。同时,韩国学者对曹禺戏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140.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