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记录上古汉语的许多单个汉字可以离析出"词根 词缀"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他们有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上古汉语内部的同根词,一个是汉藏诸语言的比较.我们分别从词缀的确定、汉藏诸语言比较研究方面证明:在上古汉语出觋的单字里,目前还找不出词缀来.目前的汉藏比较还证明不了原始汉语有某种词缀.  相似文献   
42.
学界对《字汇》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翻刻、修订与增补阶段,通论性介绍阶段和综合性研究阶段;其中综合性研究阶段学者分别从文献学、文字学及音韵学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李春晓 《社会科学》2006,2(8):186-191
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马叙伦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老庄哲学和经史古政等方面留下不少专著和论文,尤其在《说文》学方面更为突出,其贡献主要表现如下三点:(一)贯通古今,汇集众说,提出“六书二系”说;(二)利用金石甲骨文字订正《说文》之讹;(三)在《说文》音韵学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5.
袁子让是明末著名的音韵学家,他在《字学元元》里杂论了汉语语音结构及语言、音韵、文字等问题,阐述了他的丰富的音韵学理论:音有正音、俗音(时音)和方音.声母有大母、小母,有呼有吸,有独清独浊.韵母有翕闢、有四呼.四声中平中、上老、去嫩而入急.  相似文献   
46.
本文论述了学习汉语音韵学的意义、音韵学研究的状况、音韵学教学的侧重点以及如何测试学生等问题  相似文献   
47.
古人将可以作为韵脚的文字进行分类,概括为十八韵、十三辙等。这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研究手段,对于韵辙属性始终限于如下简单分类:(1)将韵辙分为宽韵和窄韵;(2)将韵辙分为阴韵和阳韵;(3)将韵辙分为洪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而未能深入揭示韵辙对应情感的奥秘。综合运用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现代语音学方法,对古今韵文创作、欣赏、教学、研究所必需的手段———韵辙的情感属性及物理属性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创造“宽阴亮、宽阳亮、宽阴柔、窄阴柔、宽阴细、窄阴细”等六种综合分类标准,可以发现其内在的对应关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48.
古鱼部与古侯部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分合问题早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对两韵部在当时方言里的存在状况缺乏细致探讨。笔者主要运用晋代经师音注材料与晋诗用韵材料对晋代江东方言的古鱼部与古侯部的分合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晋代的江东方音中古鱼部与古侯部主体面貌还是呈分立状态,突出地反映为古鱼部中的虞系字与古侯部中的虞系字还没有合并,但存在着一种发展趋势:在唇音、圆唇的舌根音及少数圆唇的舌面音后面,古鱼部的虞系字与古侯部的虞系字有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介绍了韩国对汉语音韵学的教学与研究情况,反映出韩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0.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