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张新 《职业时空》2008,4(11):125-126
本文基于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结合师专音韵学教学现状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论述了师专汉语音韵学教学的功用,并对如何走出师专音韵学教学的困境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52.
张宪华 《社科纵横》2013,(9):124-127
乾嘉为清代学术全盛时期,其成就远迈前代,而学术之发达往往要讲求方法的科学。高邮王氏在训释《左传》时,注意明字词之古今义、析其专有名词、破假借,求本字、同义词互训、内证和旁证,并自觉地运用了音韵学、语法学的知识,广征博引,以小学校经,在《左传》训释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3.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许多“写不出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不再作为日常语使用,只存在于古籍中。在潮汕方言中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古词语,特别颇具地方特色的亲属称谓词。本文从音韵学角度对潮汕方言中的古称谓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54.
当今学术界将清代古音学研究分为"考古"与"审音"两派,但"审音"一派为何全被徽州学者所独揽?原因有二:徽州地域风土的特殊性及方言俗语的多样性;徽州学者既擅长古音考证,又精通等韵和今音,好学深思,善于创新。徽州学者创立"审音派",使清代音韵学研究领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已具备近现代语言学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55.
目前,学界主要利用传世文献来讨论音韵学问题,而碑刻文献是进行音韵学研究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利用碑刻文献来研究音韵学,可以使该领域的许多问题得以深入探讨,为语音现象提供新的佐证,并纠正一些学术成果可能存在的错误。该方法的实施可以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6.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李春晓 《社会科学》2006,2(8):186-191
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马叙伦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老庄哲学和经史古政等方面留下不少专著和论文,尤其在《说文》学方面更为突出,其贡献主要表现如下三点:(一)贯通古今,汇集众说,提出“六书二系”说;(二)利用金石甲骨文字订正《说文》之讹;(三)在《说文》音韵学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8.
采用邻接记次和韵段记例两种方法对罗隐490首诗的用韵分别作出统计,对所取得的数据采用不同的韵部分合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罗隐诗韵29部。研究结果说明结合这两种方法处理用韵材料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9.
天一阁收藏的《音韵部略》四卷是晚清经史大家黄式三的遗稿。该稿本颇有收藏价值,历史上曾先后被杭州丰华堂和萧山朱鼎煦收藏。其主要研究古韵分部问题,是黄式三音韵学方面的代表性著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0.
《通雅》价值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雅》在训诂学上,重倡“因声求义”,并有很好的实践。方法论上,眼光独到,超过前人甚至乾嘉学者,训诂理念亦与乾嘉学者相近。在音韵学上,方氏有明确的语音史观,于上古音、中古音均有研究。在词汇学上,方氏不但重视方言俗语,还确立了“词”的观念,而且方氏用考释法来研究汉语词汇。总之,《通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对其评价甚高而研究甚少,这与其价值极不相称,当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