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相似文献   
12.
马一浮综合运用跨文本诠释和融贯性诠释两种方法,以佛教哲学(尤其是华严宗哲学)的思想资源诠释理学的本体范畴,建立起独特的易本体观,试图将正统理学的道德本体改造为强调生化过程、认知能力的功能本体.这是现代新儒家改造传统儒学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仅视心性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标举作为心性本具之理的六艺,囊括古今文化,由六艺之道,行六艺之教,证六艺之人,从而形成了围绕心性义理而展开的本体功夫思想,具体阐发了本体、功夫、效验的关系,并就博约、集义、克己、日新等诸功夫作了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中,马一浮的六艺判教论不容忽视。六艺判教论与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唐君毅心灵九境一样,是新儒学中一个完整丰富的判教系统,它有自身的判准、线索与脉络。文章疏解六艺判教论对中西学术的判析,并指出其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言论     
《领导文萃》2012,(6):60
食要少、睡要早、心要好、事要了。——早年身体羸弱的国学大师、佛学家马一浮的养生四诀有美好的时候,有艰难的时候,但从来没有过糟糕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18.
在六艺圆融论的观照下,马一浮会通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程颐朱熹的"性即理"和朱熹的"心统性情"说,统摄了程颐朱熹的涵养用敬、读书穷理和陆九渊王阳明的反求诸己、知行合一等工夫,他的心性论即是他整合程朱陆王之本体工夫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刘梦溪 《文史哲》2015,(2):5-16,165
马一浮的《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两论著,分别有两篇和六篇以"义理名相"的副题来标谓。虽然这部分内容仍属于"六艺论"的范围,但理念和方法上,实际上是马一浮建构的融通儒佛而又辅以因明之学的新义理学说。如果说"六艺论"的旨趣在于追溯中国学术思想的经典源头,祖述与重建先秦儒家学说的思想结构,"义理名相论"则是马先生独自发明的可以施之于教的对"六艺"义理的阐扬与发明。宋儒的学说就是义理学说,所不同者,宋儒辟佛,马先生不仅不辟佛,反而认为融佛是释儒的不二途径,故以新义理学说称之。"六艺之道"、"六艺之教"和"六艺之人",是马一浮"六艺"学说的义理内涵及功能构成。"六艺之教"的教化与化成的过程是怎样具体展开的,以及如何运乎一心而能够更好地为受教之人所接受,亦即怎样施教才能育成"六艺之人",这是"义理名相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人心的问题.怎样更好地教化人心,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庸》开篇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怎样才能更好地修道进行教化人心的过程?六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渠道.本文从六艺对当今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六艺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怎样让六艺深入人心、辅助公民道德实践的养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