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淝水之战后,被前秦征服的各部落发现了复国的机会,前燕王子慕容垂开始了重建燕国的努力,慕容鲜卑一系先后建立起后燕、西燕、南燕诸政权,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之中.  相似文献   
22.
蜀汉与魏晋对立时期,蜀人北迁是小规模的,大多是将士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叛逃北方。蜀汉灭亡后,魏晋政府将蜀汉的统治者和部分官员强迁北方进行控制。十六国北魏时期北迁蜀人后裔与北魏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归附、融合和反抗三种形式,而蜀人后裔反抗北魏政府成为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3.
鲜卑族是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建立过较强大的北魏政权。它在北方地区能够建立北魏政权,并且强盛一世,主要是依靠他们原有的较发达的畜牧业以及入主中原以后接受汉族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本文以较详实历史记载、出土文物,试述了鲜卑族发达的畜牧业经济以及农业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
北魏孝文帝迁郝洛阳之后,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一次是以废太子拓跋恂和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南迁的斗争,其结果是使留驻平城地区的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次是六镇起义和河比、山东等地的起义,参与这次大起义的鲜卑人在起义失败后经过辗转迁徙,最终也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这一融合过程是与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不同的。  相似文献   
25.
盛产井盐的长江三峡地区,在东汉及至南北朝时期,已逐渐成为廪君、盘瓠后裔与汉人交相杂居的地带。本文拟从廪君、盘瓠后裔不断奋起反抗的斗争史实,和当时各封建王朝所行盐政之弊端两个方面入手,以探寻廪君、盘瓠后裔的反抗斗争与三峡盐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6.
黄帝后裔     
慕容鲜卑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任何事情都要依靠口口相传。从这样的传述中,他们知道自己为黄帝的后人。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篇中说:“慕容氏自  相似文献   
27.
慕容鲜卑本为游牧渔猎民族,直到与汉人频繁接触之后方开始定居生活,并重视农业。慕容曾有言:“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在上面这幅散落近半的牛耕壁画中,扶犁者右手扬鞭赶牛,两牛一红一黄,为求耕作顺利,牛颈上可能还  相似文献   
28.
余玮 《人才开发》2011,(11):25-27
李赣骝,江西人,1933年8月出生于上海,1955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俄文医学系。历任北京中苏友好医院内科翻译,中直第三医院内科医生,河北邯郸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29.
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势力进入辽西地区,并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前燕和后燕政权,加之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后燕政权,三燕在辽西地区统治长达100余年。除了政权主体慕容鲜卑人外,辽西地区还有大量汉族、夫余、高句丽以及鲜卑其他部的居民。这些居民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辽西地区,并对三燕政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0.
刘涛 《中外书摘》2000,(3):52-53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占加拿大总人口的72%以上,因此饮良习惯上保留了欧洲人的传统。日常饮食以西餐为主。普通居民对快餐情有独钟,也喜欢异国风味的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