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8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124篇
管理学   434篇
民族学   94篇
人口学   113篇
丛书文集   1190篇
理论方法论   390篇
综合类   6520篇
社会学   210篇
统计学   26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642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726篇
  2006年   662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631篇
  2003年   566篇
  2002年   464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91.
严羽论诗个性极其鲜明,其观点、立场以及语气和口吻等均体现出强烈的自信。原因有三:一是他自幼受到纵横家的影响,尚奇节而不拘一格;二是宋朝的理学与禅宗尤其是心性之学对他诗学观的渗透;三是其求学过程中承续了老师的精神气质。严羽论诗的主观精神也极其鲜明,他推崇兴感神会、无迹可求、含蓄蕴藉的诗风,其兴趣说、妙悟说、熟参说等都充溢着一种迷离、玄妙和神秘的色彩。这是对古代文论诗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和其论诗的自信气质、诗学观的本质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292.
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法治是教育和谐的保障。面对生态、资源、环境全面恶化,社会规范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怀疑,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治理乏术等问题,认为高校教育和谐与依法治校二者相制约而存在,相辅佐而发展。依法治校要回应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导入自尊自律、对接"三个文明",把和谐社会的主题融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中,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逐步实现人和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和教育制度的和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学术氛围的和谐以及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和谐。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以及人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93.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294.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区域20个市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别特征,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95.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学增  李东法 《南都学坛》2008,28(2):127-130
我国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的弱势群体,已成为引发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关系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群体性事件引发和难以良好解决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并注重提高弱势群体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建立和扶植代表他们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6.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结构失衡严重,消费、投资、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极为不协调。经济失衡的复杂性,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成为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确定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通过两大政策的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优化总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297.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归宿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分析科学发展观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观念、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理论,而其中所蕴涵的"一核心四维度(价值核心、内容维、空间维、时间维、方法维)"系统结构,就体现了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系统观、时空观、进程观的有机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98.
从《畲岚山》长歌看畲民显现的扬善惩恶观念和爱情观、鬼神观的变迁 ,表现出畲民对社会、对自己认识的深刻变化 ,切合历史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99.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300.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高职教育的目标人群出发,分析了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系统的概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从多目标角度,提出了辽宁省高职教育个人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体指标进行了排序。基于此对1998年高职扩大招生以来辽宁省高职教育个人需求状况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