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2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51篇 |
理论方法论 | 80篇 |
综合类 | 1185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表达,是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其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基本原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 相似文献
52.
鲍刚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70-73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53.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乾元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3):261-26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倡导并率领党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创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 相似文献
54.
钟启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5):29-36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5.
张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2-60
刘沅是清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学者,毕生致力于构建以易学为核心、 以儒学为本宗、 儒释道相互融通的恢弘学术体系,易学与道教的思想文化会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沅敏锐地洞悉到"穷理尽性"是贯通儒道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他以《周易》为津梁,通过"先后天之心""取坎填离"和"存心养性""存神养气"两组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儒道之间的互动、融合,推动了易道会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6.
许总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2-75
宋代理学到南宋孝宗、宁宗时期达到极盛 ,但无论从理学道统承传方面还是从社会政治条件方面看 ,孝宗之前的高宗朝实为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理学由北宋时的民间之学发展到南宋时占主导地位的学派 ,活跃于高宗朝的程门弟子对二程学说的极力推展是一重要因素。同时 ,面对激烈的民族矛盾 ,高宗集团选择了主和派的妥协主张 ,并有意识地寻找与这一政策相适应的学术思想作为其理论根据 ,程系理学正是在这一现实政治需要中得到高宗集团的接纳、支持而逐渐繁荣兴盛起来。到孝宗朝 ,朱熹使理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7.
张天浩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11-21
加强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就现有研究而言,学界对人工智能科学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人工智能的理论观照和人工智能助推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向度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问题意识不足、对话缺失、教育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辨识与辩证中明晰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发展的问题域,在科技与文本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形态建设,在阵地与场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相似文献
58.
窦书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3):21-2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坚持以人的全面解放为核心,强调社会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思想和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容,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59.
自然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国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2):57-65
洛伊德提出"自然的发现"作为科学诞生的标志,但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主义的阐释。实际上,"自然"一词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本性"向"自然界"的转义过程。希腊人的"自然的发现"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指通过追究本质、根据的方式来把握存在者之存在,二是指通过与制作物的对比开辟出一个被称为"自然物"的存在者领域。"自然"作为希腊人最原始的存在领悟,经历了一再地跌落。本来属于内在性领域的自然,最终反而成了外在性本身。中国古代未作出这种"自然的发现",因而未成为科学的故乡,这不是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相似文献
6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实践、从现实的生活条件进一步理解异化,发展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逐一作了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异化拓展到家务劳动、两性关系、思想意识领域,并通过由异化所导致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实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