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本文围绕大学生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学习、成才愿望,心理健康状况五个方面对西昌学院的各年级学生进行了网上不记名调查,经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西昌学院的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种不同形态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有较大区别。文艺包含道德的内容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道德以文艺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文艺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活动 ,道德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文艺忠实地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和政治为文艺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应当成为文艺与道德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旨在通过道德和法律“路径”,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终极导向,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努力突出法律的权威性,而不是构建“法律信仰”.就个人而言,并不存在“多元化信仰”,法律信仰是基于西方宗教语境下的命题,在我国并没有其适用的现实土壤.当代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做到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师德建设之中。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自身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5.
从高校师德现状及问题入手,结合女性主义关怀伦理思想,提出融入关怀的高校师德体系建构。建立结合关怀精神的教师职业规范,促进高校教师"自我德性"与"关怀德性"的养成。关怀精神的教育理念普及,能够促使德性作用从高校延伸至社会,对缓解社会矛盾,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生存中的“我→你“关系和“我→社会“关系的缔结,前者生成道德自律,后者展开为道德他律。从道德他律角度看,制度统摄下的政府权力性质与要求,是形成、影响、改变我的道德作为与不作为的根本力量,因而,打造我的道德作为生成的社会平台,其重心是创新制度、约束权力,重塑政府典范形象;其根本任务是重建以人道、平等、公正为价值原则,以“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为践行方向的官员道德;其基本方式是重塑传媒文化的道德精神,使其担当起时代发展的社会道德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进步的,总的趋势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在矛盾和曲折中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对存在的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消极、落后现象,也不容回避和轻视。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要坚决扭转实际工作中忽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现象;要明确重点,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建立健全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开始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人文精神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对传统的神人、天人及人与自身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形成了兼具道德性和自然性的人文思想,进而实现了由对天神的迷信向以人为中心的新观念的转变。春秋末期的孔子与老子这两位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前人思想,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要促使乡风文明,必须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培养农村良好的道德与信仰。为此,要重视普及和提高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农村道德教育和道德监督职能,正确处理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