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45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133篇
社会学   505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美国大学在由殖民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而日益完善起来的,其法律基础的形成包含了历史传统、政治体制、文化体系、教育模式等各方面因素, 并在新时期开始衍化,呈现出与市场化接轨、人性化融合、学习化竞合、资助化结合的发展态势,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2.
"拉美化"是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总称,这些问题的累积,导致拉美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一场持续十多年的发展危机。为克服这场危机而形成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及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不仅未能消解反而加剧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危机。近年来,拉美左派政府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公正问题,促使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有利于民主、公正和发展的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83.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再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适 《兰州学刊》2008,(8):153-155
就“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文章首先给出了新左派和其他一些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然后讨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文章指出美国文化中的技术和政治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激发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现象,也就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所体现的异质化特征。在对待外国文化影响时,我们在强调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反对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4.
东亚地区合作的思想由来已久,并有着深厚的内在基础。但东亚地区真正起步还是在冷战以后。这个过程与美国东亚霸权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东亚地区合作只是美国东亚霸权的附属产品。但美国东亚霸权目标和手段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美国对东亚地区合作的两面性。东亚地区正是充分利用这个两面性,促进了本地区的合作与整合,形成了一股具有内生变量的,不以美国东亚霸权志趣为转移的力量或态势。但随着东亚地区实力的上升和进一步整合,美国这种内在矛盾性将进一步凸现。未来如何化解美国东亚霸权和东亚地区发展这种矛盾成为目前非常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85.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给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剧烈的震荡,目前还难以预测其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程度。本文深入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总结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6.
英语成为关利坚的通用语言,是英国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社会在其宗教使命感、文化优越感和强烈的母语情结的作用下,依靠军事、经济、文化实力对土著印第安人、非英裔白人和黑人等民族语言同化和融合的产物。它的实质是语言同化外衣下对少数族裔文化认同的瓦解和再造,是建立美国英语在全球语言霸权的初次演练。  相似文献   
87.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he historiographical debate on the question in what period the formation of an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occurred, i.e. before or af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of American nationalism, casting doubt on the claim that American nationalism is exceptional, i.e. inherently different and morally superior to other nationalisms. It refutes the exceptionalist claim by applying recent findings in European nationalism research to the American case and by reinterpreting American nationalism not as an introspective phenomenon but as a demarc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88.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机构盲目的放贷行为及金融监管的不作为最终导致了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的爆发。尽管美国金融当局连续降息及注资,美国次贷危机仍愈演愈烈。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及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因此,加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9.
Within the extensive food insecurity literature,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regarding (a) the depth and severity of food insecurity and (b) the food insecurity of American Indians. This paper addresses both these topics with data from the 2001 to 2004 Core Food Security Module of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To measure food insecurity, three axiomatically derived measures of food insecurity are used. As expected, given the worse economic conditions facing American Indians, their food insecurity level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non-American Indians. However, the magnitud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differences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choice of food insecurity measure.
Craig GundersenEmail:
  相似文献   
90.
Few programs to enhance fathers' engagement with childre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especially for low‐income minority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289 couples from primarily 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famili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conditions and followed for 18 months: 16‐week groups for fathers, 16‐week groups for couples, or a 1‐time informational meeting. Compared with families in the low‐dose comparison condition, intervention families showed positive effects on fathers' engagement with their children, couple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Participants in couples' groups showed more consistent, longer term positive effects than those in fathers‐only groups.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similar across family structures, income levels, and ethnicities.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current family policy debat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