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0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口学 | 17篇 |
丛书文集 | 304篇 |
理论方法论 | 110篇 |
综合类 | 1249篇 |
社会学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最早于19世纪末提出国民精神重塑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抓住提高国民素质的两大关键性问题──科学与民主,然而由于其新思想是“舶来品”,与民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难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又对农民身上的封建文化因素作某些体让。所以,中国民众始终未受现代性的陶冶与训练。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普及与提升的工作。当前,重点是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不但要把民主作为社会制度来实现,而且要作为培育人的独立性人格的价值目标来实现。同时要认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32.
康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3-97
教育是实现民主社会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民主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是民主社会的“雏形共同体”,民主生活是学校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教育目的是民主,是培养共同体生活的民主社会的公民,教育过程、手段和方法等也都应该是民主的,通过非民主的方式实现民主,这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当前我们应该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剔除教学中专制的形式权威,消解教育管理中的命令化和行政化方式,促进教育走向民主,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33.
34.
网络时代的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科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9-53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巨大,它既为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空前的动力与机遇,使 人们畅想民主的新篇章,同时又使民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直接民主的实现带来了曙 光,使得民主为大多数人所享有成为可能,但也给民主的发展带来多种阻碍,影响着民主理想的实现。作为技术 手段的网络是中性的,其对民主作用的实现需要掌握这个技术的公众及政府的共同努力。这是推动网络民主发 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5.
王英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民主性公民投票通常是指民主意义上的公民投票,可分为全国性公民投票和地方性公民投票,其议题范围很广,涉及宪法、大选、国际、道德等方面。民主性公民投票的制度功能主要有:增强制约力,保持稳定性,提升正当性,促进参与感。它也存在着制度方面的局限,主要表现在:易导致多数暴力,未必保障人权,未必符合正义,未必避免专制。为正确认识民主性公民投票的制度功能及其局限,要注意以下几点:应真正认清民主性公民投票制度的价值追求;民主性公民投票是非常态的民主表达方式;需要通过其他制度来弥补公民投票制度的不足;防止民主性公民投票制度的滥用。 相似文献
36.
公共理性是有限理性、渐进理性,作为导向制度正义与政策正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塑成权力的合法性与利益的协调性。它表达的是公正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合作,追求的是协商民主,运行的是共赢思维,发展的是公共治理的逻辑。作为公共领域的核心精神,公共理性精神是和谐公共空间成长与良善公共生活营造所必需的一系列精神观念、文化要素与心理习惯。践行公共理性精神,就意味着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彰显公共价值、以公共的视野和思维逻辑进行治理,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达致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效能化。 相似文献
37.
王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胡耀邦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他为新时期党内民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入探讨胡耀邦党内民主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
薛新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3(2):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有机统一。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三个阶段。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与社会党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历史根源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价值观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决不能移植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39.
郑晓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9-144
公共传播是当前传播学研究的热点,在对传播“公共性”解读的基础上,从传播“公共性”的视角分析城乡数字鸿沟发现,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呈加深的趋势,一方面表现在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传播渠道开放性差异等“物”的因素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传播者多元性、主体性、媒介素养、传播理念等“人”的因素方面,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农村传播资源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缺乏等问题严重。为此,要保障城乡“数字公平”,使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传播权益,就需要从减少城乡数字鸿沟开始: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农村居民对传播资源的使用权、媒介的接近权、话语的表达权和利益的诉求权等;尤其要加强农村居民媒介素养,唤起农村居民的主体传播意识,促进城乡数字民主化进程,让农村居民也能在公共传播领域表达、理解、批判、质疑各类信息,逐渐建立公共、公平、民主的城乡居民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40.
尹华广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5-140
梁漱溟的法律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早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用西法”;中期法律思想取向主要是认为“中国必不能用西法”;晚期法律思想则认为“法制与民主的前途必在中国逐步展开”。其早期法律思想是其功利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中期法律思想与晚期法律思想,则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但侧重点不同,中期侧重人的因素,晚期侧重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