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空无内容的。但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性格、人格、对世界的态度等等)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要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落后,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又要避免科学主义,注意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注意剔除其中的缺点,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32.
陶渊明面对世事、荣利、祸福、生死得失等困扰 ,都能以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道家玄学委运任化的态度是他化解矛盾 ,达到平静的主要方法。平静的心态 ,使他体悟到了“道”的玄远 ,领悟了自然的真美 ,创造出了物我泯一的艺术境界。他的平静得力于道家玄学 ,然而又超出一般的玄学士人。 相似文献
33.
顾勤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6-48,52
咏物词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咏物词艺术境界的是对物我关系的观照和处理方式。本文对苏轼和李清照的咏物词作比较分析,从他们不同的观物方式以及形成这种特定方式的原因的探究来理解“体物”与“抒情”在咏物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胡继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1
顾祖钊的诗学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化语境下中国诗学意识自觉的一项创获,以三维整体观取代二元平面逻辑为中国现代诗学传统增添了新质。他的体系之基本要素是“艺术至境论”、“三元观念论”、“引进-超越论”,在“以中融西”的过程中“以中正西”,从而保存华夏诗学的文化同一性与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35.
吴义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2-116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在追问人的本质,试图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同时不断反思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中西哲学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是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同时又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之人。中国哲学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架构下,常常从伦理学角度去阐释、解读人,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一部中国哲学史便是颇具人本特色的关注人事和社会的人学史。 相似文献
36.
刘畅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91-96
述而不作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著述思想 ,它不仅仅负载着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 ,背后还潜藏着凡人难以达到的“三性”,即圣化原创性、心智神秘性和天下为公精神。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迷”,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37.
杨伟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5):57-62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38.
现代新儒家的美学关注人之生命的审美建构,同时又因各理论家的侧重不同而呈现出相异的风格和境界: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以“仁”境为根底,强调深沉博大的道德生命对审美的提携;方东美以“和”境为依托,强调“忠恕体物、和谐共生”的价值立场对审美的陶养;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人则以“乐”境为指向,强调自我生命与人伦秩序融合而为一所产生的审美情感效应。但从理论的终极诉求来看,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所意欲成就的是一种内在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生命自由境界,在此自由之境中,最高的美与最高的善体合无间、圆融无碍。现代新儒家的生命美学不仅是其在中国特殊语境下所采取的一种文化自救,更为现代性走出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39.
王国维“无我之境”产生的西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艺术三美”说及康德的“美在形式”说和天才论 ,均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思想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是王国维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40.
孙秀忠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4-26
《诗品·雄浑》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体用论为本体论基础;以“心物同构”为审美内涵的核心;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阐释审美意境的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