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644篇
社会学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52—1954年,苏联援助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与20世纪20年代以苏联为主创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之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关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选择校址、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以及学员实习等教学环节,大都是在充分考虑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一因素的前提下确定的、尤其是陈康白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期间,在自身师资缺乏的情况下,积极支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校之间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全面介入新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所致,继而对各自产生十分不同的影响,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2.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联苏抗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的联苏抗日政策是其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与英美远东政策矛盾的产物,它是国民政府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防共”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联苏抗日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43.
文化基因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向来富有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这种文化基因被激活之后,便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力量,规制了中国社会主义走向和速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4.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印年.新中国60年的历程,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总结新中国60年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6.
中共六大在探索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农群众主体地位的巩固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政权建设中的群众思想。其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形成了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潜能为推动政权建设的内生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坚持群众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为政权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等为主体内容的群众思想,对当代政权建设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An estimated 230,000 Polish Jews escaped Nazi persec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by flight or deportation to the interior of the Soviet Un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early postwar Yiddish and Polish sources on their survival in Soviet exile such as poems, newspaper articles, and witness testimonies. Two sets of sources are analyzed in-depth, testimonies written by young people in Jewish Displaced Persons (DP) camps in occupied Germany and Yiddish poetry from Poland and the DP camp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many former exiles were eager to write down their experiences. In doing so, they were aware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deportation and flight that characterized the experiences of Polish Jews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ir testimonies many young witnesses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too were “marked by the khurbn.” Whereas Yiddish poetry from the same period helps us understand how writers dealt with their own story of wartime survival outside the realm of German persecution. In their poetry they seek meaning in their own suffering and express their desire to establish a dialogue with other survivors.  相似文献   
48.
ABSTRACT

Between 1971 and 1990, approximately 185,000 Soviet Jews who immigrated to countries other than Israel traveled through Austria and Italy. This period of transit migration through the “Vienna–Rome pipeline” left deep impressions on most emigrants, as it entailed their first encounter with the West as well as their first steps in their new identity as immigrants. This essay focuses on photography of remnants of the journey – of objects, of old photographs, and of landscapes – in order to explore ideas about immigrants' relationship to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ir migration experiences. It emphasizes the embodied though often unacknowledged tenor of the past rather than treating it as a distant object of nostalgia. This essay further shows that immigrants draw not only on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Soviet Union or the United States to reflect on their lives; the places of transit migration also hold lasting meaning for them.  相似文献   
49.
青年政治意识作为社会政治现象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社会主义公共意识为基础,以主体性、发展性为一般属性,以政治性、积极性和行动性为特殊属性的政治行动意识作为主体政治心理走向政治人格的重要中介,是中国青年政治意识发展的未来取向,以政治参与意识为中心的青年政治行动意识培养是中国青年政治意识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0.
田子渝 《晋阳学刊》2012,(1):105-110
《民报》是我国最早有组织、有意识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民报》广泛介绍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同派别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很多著名的社会主义人物。在《民报》的文章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恩格斯传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认为,以民生主义为核心的平和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