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8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毕淑敏的小说存在于《夸父逐日》这一文本间,即夸父(英雄)-追日(理想)-牺牲-邓林(希望)这一叙 事环,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英雄-崇高-悲壮这一审美环。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短期效应的冲击,以及20世纪90年 代以来知识分子精英集团的瓦解,集体理想破裂,"日"的内容成为既定的假设,而追逐成了一种形式,"夸父逐 日"真的成了一则神话。  相似文献   
212.
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侧面--孙科与中苏文化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科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始终把握团结友邦的立场,以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和<中苏文化>杂志主编的身份全面而及时地介绍了苏联各领域的状况和中苏外交动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展览、放映影片、讲演、纪念会等,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苏文化协会和<中苏文化>杂志成了国共两党开展合作的阵地和沟通社会各界的渠道,并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政策的园地.  相似文献   
213.
电视剧《红日》的改编,成功地设置和运用了两件道具——《三国演义》和皮夹克,把叙事主体“三大战役”连成为一个完整的事件。这两件道具在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冲突的安排、全剧的组织结构和深化作品主题都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4.
会党元素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武装革命中地位举足轻重,学界对它却多有否定。其实,借助会党是自然的现实选择,并非脱离群众的军事冒险;孙中山及革命派对会党进行了改造,尽管也存在一些不足;1908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军身上,不过会党在这一阶段仍然是革命中坚,该阶段应该视为新军+会党阶段;所谓"输入式"革命的观点,乃是对孙中山武装革命中的会党元素的漫忽。  相似文献   
215.
曹操《孙子略解》的兵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中国的兵学领域也影响深远。他的兵学著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兵书的集抄,二是基于个人军事思想的创作,三是对诸兵家经典的注解。除《孙子略解》外,其他各书皆已亡佚。曹操单独将"十三篇"注解流传,恢复了孙武"兵经"原貌,纠正了人们对《孙子》认知的混乱。曹操《孙子略解》的特点,一是主旨鲜明,行文简练而切要;二是立足人事,贯彻理性精神。可以说,在对一些关键篇章和字句涵义的把握上,曹操最能得《孙子》之真谛。  相似文献   
216.
反垄断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民生主义的核心主张之一。私人垄断的弊害,是孙中山主张反对垄断的客观依据。现代进化论和公共利益观是孙中山反垄断思想的观念基础。孙中山的反垄断法思想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在垄断势力壮大之前就应反对垄断;第二,要防止经济垄断与政治垄断相结合;第三,要注意加强对国家垄断的调控。  相似文献   
217.
关于主体反映清末社会、孙宝瑄所著的《忘山庐日记》,目前学界对其探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内容引证其他问题,就其本身的研究则较为乏见;解读文本往往着意于其文字表象,并侧重于点而非点与其他点的网络关系。其实,从网络史学切入《忘山庐日记》可知,孙宝?之所以拥有丰富的西学知识,主要与其人际交往网络有关,这其中之重要者如孙宝琦、邵季英、宋茹等,另外还有一些外国友人。  相似文献   
218.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元朝以前蒙古先民信仰萨满教,在萨满教的氛围中确认了“阿民”(生命)概念和形成了朴素的“天父地母”的思想,产生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到元朝时期,建立了蒙古帝国,采用四季轮牧方式,在大汗分封制下初步形成了草场制度管理体系,蒙古族的原始生态意识逐步向大生态观和生态化的实践观的方向发展演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成为古代蒙古人约定俗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自蒙元时代开始直至清代的历代蒙古族统治者,他们在继承古代蒙古族“约孙”(习惯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增补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进一步的扩充,使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具体化、习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219.
孙中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但他终生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目标乃是为了建立一个工业化、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化中国,这可以说是贯穿孙中山一生思想事业的中心内容。因此,孙中山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无疑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20.
春秋兵圣孙武子其人,自南宋迄今,深为学界持疑,甚至否定史有其人。辨真与证伪两派围绕《左传》何以不载孙武子之事为中心,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本文通过对正反双方主要论点之客观比较与分析、尤其是以古代宗室礼制为线索,指出《左传》中实有孙武子之记载,并以国史与家乘相参证,考明孙武子即齐将田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