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06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788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旅游业是新兴的经济行业,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但是存在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开发不当,交通落后、可进入性差,资金缺乏、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也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2.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73.
基于IPAT模型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构建了包括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等人口因素在内的水资源消耗驱动因素模型,该模型从人口、经济角度全面探讨了水资源消耗的驱动因素并作了系统的量化。运用该模型研究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影响太湖流域用水变化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并且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增长的抑制效应大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水资源消耗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的历史驱动贡献率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单位GDP耗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降低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74.
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农业产出和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省际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已经初具绿色转型的趋势,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均上升;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全国省域间效率绝对差距没有缩小趋势,但相对差距明显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绝对差距均没有缩小趋势,但东部、中部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相对差距存在缩小趋势,而西部、东北地区没有缩小趋势。全国2/3的省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低下但处于增长态势;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宁夏、新疆陷入效率低下且呈下降态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5.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76.
污染防治协议是行政机关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基于与排污者的合意而达成的协议 ,该协议从性质上说属于行政合同。污染防治协议的推行 ,能带来一系列积极作用。协议的内容应包括订立协议的目标、防治污染的对策、排污者履行协议可以得到的优惠 ,违反协议的责任和处理方法等。污染防治协议与依法行政不违背  相似文献   
77.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富荣  张萍 《唐都学刊》2005,21(2):76-79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人口和乡村工业的过度集中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日益加大,使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人居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限制了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树立新的发展观、城镇规划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农村城镇居民绿色住宅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等措施,以良好的农村城镇人居环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协调和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8.
实践表明,利用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处在经济发展中的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这不仅造成了局部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用外资中,如何保持高速发展,在扩大开放中保持良性循环,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9.
利用我国1995-2009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与污染排放、治理投资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如下:出口贸易变化是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出口贸易对污染物排放的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但对不同的污染物,规模效应不尽相同;不同污染物的治理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也不同,但是总的治理投资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利。  相似文献   
80.
A globalizing world increases immigration between nations, raising the question of how acculturation (or its lack) of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to host societies affects risk perceptions. A survey of Paterson, New Jersey, residents tested acculturation's associations with attitudes to air pollution and its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of and self‐reported behaviors concerning air pollution. Linguistic and temporal proxy measures for acculturation wer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long with ethnicity, plus controls for gender, age, education, and income in multivariate analyses. About one‐fifth of contrasts between non‐Hispanic whites, non‐Hispanic blacks, Engl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and Span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nferroni‐corrected) and of medium or higher affect size, with most featuring the Span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Knowledge variables featured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pecifically, Span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reported less concern, familiarity with pollution, recognition of high pollution, and vigorous outdoor activity, and greater belief that government overregulates pollution than Engl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and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on most of these variables too). English‐interviewed Hispanics did not differ from non‐Hispanic whites, but did on several variables from non‐Hispanic blacks. Temporal proxies of acculturation among the foreign‐born were far less significant, but concern and familiarity with air pollution increased with time sp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belief in overregulation and a positive trend in New Jersey pollution increased with time in the nation of origin. Implications of these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ity findings for risk percep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