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553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田强  徐君 《阴山学刊》2006,20(4):83-8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从创新教育的美育价值角度看,在高师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工具,并具有推动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3.
苏荟敏 《兰州学刊》2007,(3):175-177
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语境中的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有在跨文化的当代性视野之中,才能理清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路向与学术理想.全球化及其文化自觉构成了跨文化的当代语境,也构成了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美学对自身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自觉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互动认知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在此路向中,美学的跨文化研究把探寻一种多元普遍的审美共识确立为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64.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65.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7.
邱紫华先生是东方美学的拓荒者。在 2 0余年的耕耘中 ,邱紫华先生从艺术学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艺术辩证法等角度对西方美学尤其是悲剧美学与黑格尔美学展开研究 ,提出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进而 ,邱紫华先生又以包括文化人类学在内的新方法构建东方美学 ,以其执着的态度、包容的精神与宏大的气魄 ,为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 ,提供了新的富于启发的视角。他的为师治学的精神激励着有志于此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68.
"戏剧最崇高和惟一有意义的功能便是对生活作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并把这种宗教传给人们。"在奥尼尔看来,戏剧不仅要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还应赋有诗意的美学价值。象征意象,是奥尼尔悲剧美学的载体,它对生活所作的诗的解释和富有象征的赞美使其悲剧洋溢着诗意的美感;分裂与对立,是构筑奥尼尔戏剧美学思想的内核与基因;奥尼尔对希腊英雄悲剧传统的继承,使悲剧回响着崇高美学的激越之音;而对处于现代荒原上的人类困境的绝望探索,使这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不可避免地遁入虚无的幻美之境。而奥尼尔的悲剧传达出的深邃的美学意蕴则是建立在其悲剧真实性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9.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李泽厚力图在美学上作新的突破,将其后期美学建构的思想基础,从“社会实践本体论”、“工具本体论”转向到“心理本体论”、“情感本体论”,从“自然的人化”转向到“人的自然化”,进而以一种个体性、主观化、感性化的历史观来阐释美学现象和关学问题,这就在根本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这一思想依据和前提。这不能不说是对其前期所倡导的“实践论美学”思想的一种“理论背离”。深究起来,李泽厚后期的上述“背离”,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的动因,也有李泽厚个人的心理动因。鉴于李泽厚之于中国思想界的重要性,我们还应通过李泽厚对实践论美学的“理论背离”来简要地分析中国思想界的整体走向。  相似文献   
70.
朱湘诗学是现代诗学宝库中的一笔丰富遗产,为新诗"现代性"安置了一块"诗性的基石".其内容主要有潜在的爱国诗学、显在的悲剧诗学、启蒙的精英诗学、完善的形式诗学、先在的传统诗学、融通的西方诗学和唯美的批评诗学.但诗学的偏至与不完善,批评的感性与单面化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