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96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553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许渊冲在汉语诗词外译的实践中认识到,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各有劣势、等势和优势,因此在翻译中可运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段,力求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而使译者本人和读者都能知之、好之、乐之.这五个三,加上以诗译诗等原则,构成了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体系,而意美、音美、形美实为该体系的核心.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既来源于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在汉语诗词外译中也一直以一贯之.  相似文献   
92.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3.
以丰富的葡萄酒名的汉译译例作为佐证,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从翻译归化的视角阐述了舶来词在汉语表达中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这些汉译技巧涵盖了以音译融合意义、以音译融合汉语语素的方法,并通过分析葡萄酒名的误译及应对策略,强调以归化翻译的方式起到传神达意的翻译效果。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生动,风格自然。  相似文献   
94.
18世纪以后,"文化"概念的定义发生了质的改变,与古典时期的定义两相对峙。古典"文化"强调教化,含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意味;现代"文化"则去除了价值判断,主张多元平等。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与现代"文化"概念具有一致性或亲缘性,美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摆脱现代"文化"概念,选择古典"文化"定义。现代"文化"定义和美学共同暗中为"三俗"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5.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在不同时代都具有的客观属性,只是在20世纪以前东方文化的语境和语义并不习惯于这样的说法,有其理其行但无其言。时下人们习惯把"现代性"仅仅归于"现代艺术"的特征性,这种以定向和特指的观念无疑是个误区,客观认识中国艺术进程中"现代性"的审美思路,对建构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6.
和合翻译学是译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而外宣翻译亦为翻译学的年轻分支,将二者合璧,无疑具有双赢意义:既拓展了和合翻译观的研究视野,又为外宣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合外宣翻译研究以和合翻译思想为理论基础,分别从本体观、认识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文化观五个维度论证了外宣翻译的和合过程,即各种主客观因素融突、创生的过程,跳出了探讨译法的窠臼,转而关注语言外的因素,更有利于揭示外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97.
当代诗歌正逐渐远离崇高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民间立场"挑战"知识分子写作"的精英文化而导致的诗学内部裂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而新鲜的实践空间,使高雅文化形态更加贴近大众文化。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过度阐释和审美泛化也产生了大量语言俗白、情感缺位的"口水诗",从而遮蔽了诗歌的终极精神和语言魅力。当代诗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歌的"诗美"和"诗意",在日常语言结构和生命体验中保持诗人乌托邦的自由幻想和精神向度,自觉于诗歌的本体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98.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99.
西方美学史中的"西方"二字只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不是政治概念。因此,没有理由把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排除在西方美学史之外,或者把两者对立起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绝不能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它是西方美学发展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它放在这个整体中,研究它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在整体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把握它,也才能真正勾勒出西方美学乃至人类美学发展的真实面貌。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四个字可以概括:承上启下,或说承前启后。所谓"承上",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与黑格尔以及康德等人的关系。所谓"启下",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以马克思为例,他的美学思想在吸收传统美学精华的同时又构成了对传统美学巨大的挑战,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同时代的美学一道成为开启现代美学的原动力之一。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即有突出的表现,具体就是:追求人—社会—自然的统一,超越唯心与唯物,融合主体与客体,自觉的历史意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0.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