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5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40篇
丛书文集   249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3001篇
社会学   66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开拓福建省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福建省农产品市场存在的矛盾 ,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 ,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92.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水平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要素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进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转化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及所而临的主要矛盾与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相同的。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而临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94.
打造北起新乡、南至漯河,包括郑州都市农业圈在内的沿京广铁路大农业产业带,使之成为与郑洛工业走廊相呼应的产业密集区,既是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发挥优势、增强实力、奠定城市群和中原崛起的产业基础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5.
20世纪20-40年代长江中下游乡村的借贷关系史显示,在政府的推动下,现代农村金融网络从无到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银行、农民借贷所、合作金库、合作社、农业仓库的农贷体系,改变了传统高利贷一统天下的格局.当然,现代农村金融始终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管理机制,农贷机构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996.
苏北内生增长的希望在于培植农产品加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苏北经济,要靠外力拉动,更要靠内生增长机制,关键是建立工业化的内生增长机制。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苏北的现实经济状况,应当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初期的支柱产业来培植。发展苏北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注重特色,政策诱导,科技支撑,外强内联,逐步构筑新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7.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专化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综合性、复合性的系统,具有产业组织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要素的高端化、集成化,产业体系的一体化、网络化,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化,产业利益分配的市场化、契约化等特征。不断深化农业分工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内容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8.
Many small rural communities have a flow of skilled people through the community, including employees from the government, no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on fixed-term contracts, and a range of professionals, often attracted by amenity and seeking a sea change or tree change. The aim of the stud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how rural communities can optimise benefits from professional and other highly skilled workers in the context of an increasingly mobile and transitory workforc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mobile skilled workers from six different Australian rural communities and one Canadian rural community. It overviews the reasons why mobile skilled workers become involved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decide to stay or leave. If rural communitie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f mobile skilled workers, they will be able to better harness the potential of this group. Community setting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policy, make a difference to mobile skilled worker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settings such as culture, interac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leadership influenc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for mobile skilled workers.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determines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mobile skilled worker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worker will be retained in the community. Rural communities that make the most of the available pool of skills provided by mobile skilled workers can increase resilience, community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and uptake of opportunities such as new enterprises, good practic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nhanced social and leisure opportunities, and the quality and range of loc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999.
与工业聚集并列,提出了农业聚集经济,此是一村一县的众多农户围绕发挥当地优势而生产一种或一类农产品,形成空间上的规模聚集,规模聚集形成竞争,从而获得生产和流通的比较利益,这是生产力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改造和完善农村供销社等农民组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聚集经济,促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00.
农区蒙古族的村落生活属于日常生活范畴,蒙古族村民即为日常生活主体,日常生活有其内在结构和独特性。以烟台营子村为例,从日常生活视角深度剖析蒙古族村民凝结了根基性与工具性的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强调少数民族结合日常生活的特点确立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