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52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音乐素养与人的整体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音乐素养与人的创造性、合作精神以及审美能力之关系的分析,说明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提高人的音乐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审美素养的培养。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即是"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662.
利用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商业类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媒体关注和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关注、内部控制促进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媒体关注影响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内部控制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媒体关注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企业中更显著。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法及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研究拓宽了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边界,为国家利用外部监督机制监督国有企业提供有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3.
《百年孤独》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变现实为魔幻而不失其真,魔幻是其形式,现实是其根本;《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在总体现实的同时,有大量的非现实的虚幻内容。虚实相映,虚实相生是《百年孤独》与《红楼梦》两部小说共同的审美特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比较两部作品的一个侧面———事件描写的虚与实,从中可以发现人类审美活动的某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64.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心态,通过诗歌描绘的原生态田园风光给人们带来了田园诗歌的崭新的艺术境界,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使得充满诗情画意的陶诗在内容上呈现出质性的自然和情韵的真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言的古朴典雅和清新别致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665.
选取 10 个教育发达国家流入中国的高素质人才数和中国 30 个省市 2001—2015 年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海外智力流入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扩散路径。 结果表明:海外智力流入对中国技术创新的 作用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外籍人才流入的技术溢出效应比海归的作用显著。 海外智力流入主要通过增 值的人力资本、智力投资激励和人才关系网络等三条路径实现技术溢出。 在分区样本分析中,海外智力 流入对西部技术创新作用更显著,而在东部和中部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 自我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作 用十分显著,且创新产出弹性最大。 因此,中国要继续扩大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海 外智力流入,特别引导人才流入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66.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两大领域。以特定具体审美对象为主题的专题性微观美学史研究可以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史自我深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7.
竹编工艺是我国一种出色的传统手工艺,文章首先从对硕放竹编的调查出发,具体分析了竹编中的“工”和“艺”;其次从其材料、编织方法、造型和纹样等方面展示了这一地域竹编的美学特征,实现了适用和欣赏的统一,尤其是竹编的可回归性符合绿色设计要求,有利于生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