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BSTRACT

Experimental vignett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ttributions relating to child sexual abuse with a focus on the degree of blame allocated to the family and to society, factors thought to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 collectivist society. One hundred and sixty-two undergraduates in Singapore evaluated media reports describing a case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2 x 2 x 2 between-subjects design manipulated victim sex, perpetrator sex, and victim–perpetrator relationship. Participants rated the vignettes on degree of blame and prevention potential and rated the abusiveness of the cas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ttitudes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also measured. While the highest blame ratings were attributed to perpetrators, significantly more blame was attributed to the family and to society than to the victim.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sent attributions of blame to family and to society is a timely finding given recent recommendations to broaden approaches to child abuse prevention by moving away from a reliance on school based child protection programs, which leave the onus on the child to prevent and report abuse, toward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which is particularly inclusive of paren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pproaches . Allocation of some blame to victims, in spite of their status as children, while not a unique finding in victimology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challenges still to be faced in encouraging the reporting of child sexual abuse.  相似文献   
32.
自我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它深藏在文化的隐蔽部分很难被发现,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人们较少提及。中西方自我观差异根源于"天人和一"与"天人两分"的哲学思想,由此导致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分析研究这些冲突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学习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
在当今中国,由于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种种误解和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一些人对集体主义的怀疑和否定,削弱了集体主义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提升集体主义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4.
知识价值观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 ,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及其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在新的时代主题下已显现出与实践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 ,知识的价值日益凸现 ,确立知识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既成了对时代主题的响应 ,又是一种有益的理论尝试。在初步建构知识价值观的过程中 ,要强化创新与学习的功能 ,造就新型的人 ;要导入团队精神 ,创设“真实的集体”;要坚持知识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宽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35.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简要分析了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并用实例论证了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6.
关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是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掌握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应该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将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37.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中的佼佼者 ,把握他们的择业心态 ,有利于社会加深对这一群体的认识 ,有利于调整我国教育的政策和方向。通过调查访谈 ,笔者认为西北地区研究生的择业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功利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公司企业、高校科研院有着不同的选择。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 ,以调查访谈为辅试图揭示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8.
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偏离。只有加强以理性的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导价值观教育,才能正确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9.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 ,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40.
荀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明于天人之分”;基础是“明于性伪之分”;核心是“化性起伪”;重点是“明分使群”;目标是“君子贵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