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4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1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53篇
人口学   132篇
丛书文集   677篇
理论方法论   487篇
综合类   3771篇
社会学   1022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752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时期复合型风险中存在诸多积弊。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传统“工程能力”的应急治理理念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面向。韧性概念的提出在丰富公共治理理论内涵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之治”乡村危机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持。依据“解构建构”的逻辑理路尝试提出“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这一学术命题。基于“协同”和“信任”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认为“多中心自组织协同”的网络结构形态强调党建引领下的“一核多元”;而“契约信任”是现代乡村公共秩序维系的前提,能够激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基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应用,从多元主体的协同组织机制、政社互动的秩序维稳机制、长效常态资源冗余机制、社区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和动态调适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探究乡村韧性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旨在重塑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拓扑型治理共同体结构,接续推进乡村韧性建构与风险治理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72.
政府监管家装建材市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家装建材市场“鱼目混珠”现象屡见不鲜,对公众生命以及国家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政府部门监管的缺位是建材业不良竞争泛滥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目前家装建材市场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政府监管存在的误区,并且从政府职能部门自身、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以及行业协会自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人力资本论"中的劳工迁移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茂信 《求是学刊》2007,34(1):122-131
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科技革命的展开和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崛起,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失业率并行攀升的趋势。对此,以西奥德.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通过实践和潜心研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人力资本论,其中关于劳工迁移的精辟论述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性价值,但是,其中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尤其是强调区域工资差异的论述似有以偏概全之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近现代史上的跨国移民以及二战后美国以劳工为核心的人口流动,都证明了该理论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4.
A heteroscedastic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odd log-logistic Marshall–Olkin normal (OLLMON) distribution is defined by extending previous models. Som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is distribution are presented. The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s is addressed by maximum likelihood. For different parameter settings, sample sizes and some scenarios, various simulations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teroscedastic OLLMON regression. We use residual analysis to detect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and to check the model assumptions. The new regression explains the mass loss of different wood species in civil construction in Brazil.  相似文献   
75.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然后分析了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及对网络语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76.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内曾经产生过严重的个人崇拜,今天仍然发生着不良影响。个人崇拜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集权、人治、偶像崇拜、思想僵化、破坏党内民主制度。不彻底清除个人崇拜,就不能真正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也就不能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任务。  相似文献   
77.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命题,指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理论之源,赋予了党披荆斩棘之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之源,强化了党勤政为民之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质之源,锤炼了党愈挫愈勇之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价值之源,笃实了党矢志为民之决心。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78.
自然体权利能否在环境法中确认,是近几年来环境法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法学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理论否认自然体权利的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整体性视角重新解读自然体的主体性地位,为自然体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自然体权利在法律规范上的缺失,借鉴国外自然体权利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以自然互惠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以代理制度、公共信托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为实践方式,注重自然体受到损害时的补救,提倡自然法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权利观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When India suddenly went into its first coronavirus-induced nationwide lockdown in March 2020, several members of a historically isolated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the Nicobarese, began to panic. Their leaders came together and formed a group to boost community solidarity and helped the vulnerable indigenes to safely navigate through the crisis. In these uncertain times of Covid-19, when the “modern” world appears more fissured than ever, leaving its “others” to fend for themselves; the Nicobarese’s group has set an example for everyone to follow.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s “touch”, “reach” and “movement”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te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ial publications known as Building Bulletins between the years 1949–1972. A close critical reading of Building Bulletin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school design for young children (infant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English context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exercise are discussed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close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between architects designing schools and leading progressive educationalists in Britain.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context, particularly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design in the USA, is us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erm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 current interest among historians of education in exploring material and sensory histories of sch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