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6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51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福泉阳戏是一种戏,在演出这种戏时有许多仪式,或者说阳戏演出就是由仪式构成的,在举行这些仪式中有许多象征动作与意义,本文对福泉阳戏的仪式与象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2.
贵州省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傩戏,并有一条从原始神巫之戏到有现代人文性、审美性内容的傩戏的完整链条,并且有多样的平行表现,所以,这样的傩戏文化表现,是阳戏类型学,以及贵州傩戏类型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贵州省傩戏类型丰富表现的背景下,展开了阳戏的类型学研究。贵州有六种大类的傩戏,而阳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是有着与“傩堂戏”系统完全不同的神性背景,是贵州省学界关注得比较少的一种傩戏。也是一种处于中间发展状态的傩戏。  相似文献   
113.
尽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老聃就是老子,有人认为与李耳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不是,但事实上却存在颇多疑问.其实,如果对司马迁的记载和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引述详加辨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老子并不是老聃,而是老阳,很可能只是因为字形相混而传讹.  相似文献   
114.
鲁迅与柏杨都以鲜明的人格魅力著称.两人的人格建构,既有鲜明的共同点,也有迥异之处,整体上分别呈现出"高山"与"激流"的特征.鲁迅像一座悲凉深邃的苍山,伟岸挺拔,厚重、深沉;而柏杨则像一条发自高山深谷间的激流,充满自信的生命力,演绎激情人生.鲁迅和柏杨虽然人格建构有差异,但他们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15.
杨开道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乡村问题,并力主“以农立国”的学者之一。杨开道先生的学术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道路紧密相关,他为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和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其学术历程是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和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6.
“以钱养事”: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以工补农,以城支农"及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乡镇政府逐步由管治、汲取转向服务,这迫切需要改革既有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咸安区的"以钱养事"改革正是对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其改革经验、发现其改革不足、提出后续改革对策,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7.
贞观诗人在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生动存在,文章在贞观诗人中选了李百药、杨师道来分析,细读他们的诗歌。李百药是“名臣之子”、“四海名流”,作诗“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杨师道是皇亲,“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在政治上二人都曾得到太宗重用,同时他们又都是当时的重要诗人,在唐诗发展史上都起了不应忽视的作用,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8.
羊祜故里在新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羊祜 (公元 2 2 1年— 2 78年 ) ,《晋书》本传称其为“泰山南城人” ,因南城治所在今费县境 ,故后世史家多谓羊祜为费县人。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桩错案。本文中共举出主证五条 ,旁证五条 ,实证九条 (并对反证一条试作诠释 ) ,论证羊祜故里不在费县 ,而是新泰 (平阳 ) ,其故居更可指实为而今山东新泰之羊流镇  相似文献   
119.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0.
文气的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它贯穿于各个领域,表现了古人对世界本体的观照.本文试从“文气”的源流演变角度来说明它是如何从哲学上的论人,到作家的个性气质,再发展到文学自身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