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76篇
社会学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Developing criteria for healthy organizational chan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rk and stress》2007,21(3):243-26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criteria for healthy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and to develop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intended change. We aimed to explore how change processes at the shop floor level can be better informed by consultants and labour inspectors. A total of 180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managers and employees in 90 uni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in Norway.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sed through four steps representing an expansion of grounded theory, and converted to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QSR and N6 software. We found that organizational change processes were better managed by more attention to awareness of the local norms and diversity among employees in the perception and reactions to change efforts. An inspector or consultant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phenomena in any change effort and tell the organiz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m. The other three factors identified were early role clarification, manager availability, and using constructive conflicts to deal with change. They are all important coping mechanisms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that will bring change processes onto a more optimal track if correctly managed. A healthy process empowers individuals instead of making them insecure and defensive in times of change. This will help them restore perceived control and promote job security, which benefits both them and the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382.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一部重要作品,摩西@赫索格是一个深受人们所喜爱的人物,作者对赫索格这一当代"倒霉人”形象的细致刻划反映了他对人类生存中理智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理解及其对当代美国社会本质与普遍人性的思考,表明了他对人文主义精神复归所抱有的期望.在一个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中,许多人已不再思索道德、精神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物质的发达、现实的残酷造成人对情感、人道的漠视及人际关系的堕落.贝娄对这些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荒谬,唤醒人类善良的天性,重新审视生存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83.
话语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了交流的不同层面,从人际到国际,甚至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当代世界的不同文明之间迫切需要建设性的对话和话语。为探寻那些可以引向积极和建设性话语的哲学与文化假设,探索促进富有建设性和积极性的话语原则,将当代哲学、与话语相关的思想及其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分析,并对某些不同学科领域里的理论假设及其实际影响做了一个简要回顾。分析认为,后结构主义的传播方式倾向于将语言看成是非此即彼,由支配关系构成的话语,或是有着几乎无限的模糊性,可提供机会通过颠覆意义来抵抗被支配;诸如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所提出的诠释学方法提供了达成相互理解、建立共识以及团结的途径。  相似文献   
384.
为了消解现代性对"世界的祛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整体有机论是后现代整体论和后现代有机论的结合,它克服了二元论和还原论的弊端,对我国生态和谐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5.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86.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围绕德意志化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克尔曼继续了战后德国知识分子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启蒙产生了现代主义,也带来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87.
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规范流转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文章在阐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涵义,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客体、分类以及方式,借鉴马克思地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厘清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变革与创新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88.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与传统等多种思潮的空间压缩,使青年的价值生活呈现出多种取向的融合和冲突.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主张对青年价值生活的重大影响或两者的天然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反正统"特点与青年对政治、共同理想和个人生活的观念转变;"反本质、非主流"主张与个体道德的新变化;"非理性、多元化"精神启发青年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反思.应该正视问题是非交织的复杂性,也应该加强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更应该坚持多元价值选择与一元导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89.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典范性的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力图探讨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特征。多尔的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 ,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其研究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390.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出现的一股不可忽视的艺术潮流 ,其创作原则、文学题材与形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二战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尽管有所区别 ,但二者之间不仅保持继承关系 ,而且还具有许多一脉相承的艺术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西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