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120篇
理论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754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的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有着明显区别。对未成年人的处罚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前途,而且还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试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入手,探讨我国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以及缓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52.
新时期学中,以池莉和余华为代表的两种人生价值取向耐人寻求。池莉的“过日子小说”所显示的是一种寻常生活的意义,是对从前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及其粗鄙生存权利的尊重。而余华的“激情”死亡更多地带有后现代意味,同样对建构多元化世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毛泽东同志关于终极价值的理论包括"为人民而死"、"死的意义"、大美的死等内蕴,探讨毛泽东同志终极价值的理论发展对今天构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人死了"是福柯的重要命题,而庄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二者并不完全对应,福柯的涵又是"主体性"的瓦解,庄子的重点是人的"自然性"的扭曲.但他们批判的目标是一致的"人"被制造和规训.而使人异化的力量,对福柯来说,是权力/知识,对庄子来说,是有为/礼教.这违背了人的本性,所以福柯与庄子都鼓励从中脱逃,变成自由的个体.但福柯的个体是无主的欲望,庄子的个体却回归了自然.  相似文献   
55.
从汉英对"死"的语言表达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会孕育出一种特有的语言,而语言则反过来能展露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特殊形式的委婉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密不可分。因而,汉语和英语中关于"死"的各种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也自然能反映出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因为各种不同的措辞方式本身携有显明的各自文化特征。文章试图以这一现象为聚焦点,从一个侧面揭示文化与语言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6.
~~王世贞卒年考@张永刚$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NULL  相似文献   
57.
劳伦斯被认为属于20世纪的"现代流派"作家.<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的最佳作品,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劳伦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8.
本文作者从人道主义精神及儒家的生死价值观的角度,讨论“安乐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首先对“安乐死”的定义、词汇作一陈述,其次讨论“安乐死”牵涉的人道主义问题,最后引用儒家的经典,证明“安乐死”是符合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59.
<边城>在爱与美的氛围中交织着浓厚的死亡意识,二者的张力关系深化了小说的悲剧内涵.这是一个爱与失去的永恒悲剧,从中折射出沈从文对人类在爱与失去中无尽循环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0.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