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4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16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7篇
丛书文集   1181篇
理论方法论   365篇
综合类   5492篇
社会学   312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1102篇
  2006年   982篇
  2005年   724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46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2.
人民生活幸福、经济快速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安定程度与社会治安状况成正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各个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仍然很多,社会的丑恶现象和各项事故仍层出不穷。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社会治安现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简单复原,也不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的照搬,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而做出的科学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又能尽快发现矛盾,尽快解决矛盾的动态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只强调公平,主张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既稳定,又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和谐,但并不排斥竞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4.
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是人民之间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是具备充分有效机制使民间纠纷不至于恶化成灾。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利益有不同程度冲突的各色人或各类群体和平共处、相得益彰的社会,是纠纷得到及时的、制度化的解决的社会,是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有效的社会。我们不能幻想消灭纠纷的"和谐社会"。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冲突或解决纠纷,而不是策划或利用人民之间的斗争。纠纷解决机制的第一要义不一定是全力保护纠纷双方争议的正当利益,而是为了防止纠纷"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恶性循环"。国家解决纠纷是纠纷解决的最后的、不得已的途径,社会解决纠纷才是纠纷解决的最主要途径。对社会或个人解决纠纷作用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对个人自主自由或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对民主和自治理念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族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在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无与伦比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举。而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影响力,则是因为它无处不体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无处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6.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它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它在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文化也要相应地发生转型,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推进以自由、平等、和谐为特征的公民文化、法治文化、契约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0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政治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科教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人所独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状态等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有鉴于此,认真审视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精神文化层面,深刻领悟和谐社会对思想道德等文化精神的诉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动力作用,对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10.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就在于社会主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上。公民社会的这一表述如同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一样,代表的是整体性社会中的一个功能领域,这个功能领域强调的是社会的自组织性。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分权的现代性价值精神,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