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1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2篇
丛书文集   473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3374篇
社会学   181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88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21.
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传栋 《文史哲》2002,(2):160-164
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收益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理论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同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322.
为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源,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低层式的教育定位、机械式的教育思维、平面式的教育内容、偏重式的教育关系、演绎性的教育方式、单薄式的教育主体、滞后式的教育话语、分离式的教育指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缺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战略目标理念、多向关切理念、多样适应理念、互动反馈理念、平等参与理念、整体系统理念、动态平衡理念、持续发展理念等生态理念,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323.
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由于生态价值评估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确认及法律地位、评估客体的分类和价值类型的选取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24.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逐步加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罗马俱乐部发布的《增长的极限》为标志,国际社会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文章认为,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因此,建立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势在必行。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推动生态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325.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如何在生态危机中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为现代人提供平等、优雅、且有幸福感的栖息之地,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和构建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生态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幸福观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326.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27.
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与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迎接这一挑战。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无疑承担了新的重要使命。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人的生态理念;创新和孕育生态科技;对社会提供生态示范以及为完善生态法制体系提供智慧。  相似文献   
328.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29.
在"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构建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坚实依托;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和主线,正确认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确立科学的旅游战略为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使"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节"的全面构建得以尽快实施,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0.
中世纪以来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开始主导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错综复杂甚至紧张起来。由此,当代生态危机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的宗教和技术状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态思想。中世纪作为宗教时代,引发了自然观念的彻底变更,古希腊那种敬畏自然的观念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的高扬;中世纪作为技术时代,则导致了实用技术理性与技术乐观主义,由此强化了对自然的资源化理解,科学精神那种面向自然时不谋求实际利益的求知,被实用技术带来的物质利益所遮蔽。如何进行有效的解蔽工作,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艰巨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