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25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786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bstract

With a shift to more auto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o what extent this occurs, and affects the adoption of technology, has been less researched, but is important in deciding how such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and the nature of the shift from labou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to automation.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individual antecedents on the acceptance of automat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urvey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258 Chinese manufacturers.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eived norms significantly affect organizational intention to use automat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both directly and via perceived usefulness; organizational efficacy explains the intention to use via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Thi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first extending and applying TAM from individuals to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32.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耗主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制造系统高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的加工过程是造成制造业碳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生产单元作为制造系统的加工的主体,其碳排放量的核算是确定整个制造系统乃至制造业碳排放总量的关键。本文首先对生产单元的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所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确定生产单元的碳排放源;其次,产品合格率的不同会造成生产单元输入及输出的成品/半成品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生产单元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的碳排放情况,构建了给定工艺流程下生产单元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结合一汽车排气装置加工实例,分别核算加工过程中九个生产单元的碳排放量,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3.
Sean Handley  John Gray 《决策科学》2015,46(6):1011-1048
The outsourcing of production is a prominent strategy across industries. While the strategy can have many benefits, the popular press reports numerous examples of quality issues originating with contract manufacturers (CMs). Observing these quality issues, multiple scholars call for the quality management (QM) literature to be extended to explicitly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managing quality 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ext. Additionally, QM researchers recognize the need to consider contextual contingencie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QM practices. Responding to these calls, we focus on the potential contingent factor of CM heterogeneity (i.e. the degree of product and process diversity at the CM plant). We first test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CM manufacturing heterogeneity and CM quality conformance performance, as reported by the CM's customers, brand‐owning firms. Next, we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ple practices that these brand‐owning firms can employ to mitigate the anticipated negativ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their CM's conformance quality. We utilize paired dyadic data on 106 contract manufactur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food, drug, and medical device industries to test our hypothesized model.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reveal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eterogeneity at CM facilities and their conformance quality performance. Our results also identif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contractual coordination provisions, and form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rograms as practices that brand‐owning firms can employ to largel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eterogeneity on CMs’ conformance quality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34.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制造业产业如何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合理定位和选择发展道路尤为重要。通过中国制造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明确制造业产业发展阶段,可以有效制定相关政策予以促进或抑制。因此,运用产出增长率法、产业生长曲线法、综合指标分析法等方法,基于1993—2014年的制造业产业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于3种不同方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1/3的制造业产业仍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半数制造业产业已经处于成熟期,少数则处于衰退期。针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可分别采取创新发展、转移产能等策略。  相似文献   
35.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拓宽国内资金需求渠道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迎合了装备制造业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双重特征。当前,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处在资本密集型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对 FDI的偏好性较强。研究表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与FDI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FDI能够有效促进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但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对FDI的吸引力较弱,且各具体行业对 FDI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方面,安徽省应注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对FDI的引致能力。  相似文献   
36.
为研究是否考虑设备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在不同地震阶段的差别,对建筑结构中常见的设备 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小震、中震和大震阶段的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分析了不同震级作用下考虑相互作用后给结构与设备的地震反应带来的变化。结果表明:考虑设备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与不考虑相互作用相比,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明显的区别,设备的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区别,处于完全失真的状态。大震阶段由于设备和结构均进入了弹塑性阶段,刚度等主要参数发生了变化,导致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降低。虽然设备质量占结构总地震质量的比例很小,但仍会对结构位移与内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探讨新工业革命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阐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我国制造业战略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大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制造业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并进一步构建新型政策扶持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38.
随着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化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产品+服务”的新型服务型制造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市场变化环境下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转化,构建融合生产性服务与服务型生产的价值共创模式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装备制造业构建这一系统可以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对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转型与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9.
针对国内一部分食品企业灌装包装生产线难以量化生产线效率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生产线效率评估系统。通过评估设备速度V-曲线,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提取出关键设备的停机记录,其中包含了停机的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时长、分类、机台和原因等几大关键项内容,然后对内外部因素造成的各类时间损失进行准确量化评估,从而构建以总资产利用率、线毛产出率、设备综合利用率和线效率4项指标为衡量标准的一套生产线效率评估系统。本系统实现了灌装包装生产线数字化过程,整体透视出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设备运行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基于此数字化效率评估系统,可以分析停机成因,识别出影响生产线效率的核心要素,通过针对性的优化手段,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的业务目标。  相似文献   
40.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可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呈现差异。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其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其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并不显著,显示出中小企业在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具有后发优势。研究建议,应保障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有效供给,促进中小型企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引导中小型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从而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投入对中小型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