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30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31.
对统计数据造假行为的博弈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造假是我国地方政府统计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评述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32.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 ,然而当前被披露的中外一系列财务会计造假丑闻使整个会计行业陷入了诚信危机之中 ,严重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本文拟就会计造假的现状、成因及防范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33.
由于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审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解决对策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和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中介机构管理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34.
职业叠山家是我国古代造园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古代职业叠山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使我们对职业叠山家及其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职业叠山家最早出现于两宋,它是由当时高度发达的园林文化所催生出来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在明清伴随着造园风气的再度兴盛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又不乏丰富的专业技能,这使得职业叠山家们常常成为整个园林的主要设计者和工程主持者。通过对职业叠山家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状况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从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来看,他们与如今的景观建筑师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职业叠山家,尤其是计成、张涟、戈裕良等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大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叠山艺术的发展。另外,叠山的职业化,也推动了造园技艺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335.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看,“意识形态”起源于培根的“假象说”,经历了托拉西的“观念科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四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的意识形态学说对于反抗“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认同,依然是最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336.
虚假陈述行为民事责任的法律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合同法救济基础与侵权法救济基础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侵权法救济更有利于实现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功能,当存在责任竞合的情况时我们更有理由选择的是侵权责任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337.
冯秋燕 《学术交流》2004,(12):47-49
我国的公证制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虚假公证的出现使公证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西安宝马等彩票案中的虚假公证,看似偶然,实际是我国公证事业恢复25年来积聚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解决的途径是加强公证立法、深化公证体制改革,建立公证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3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些年来,我国报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且种类繁多,深入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采访的不深入、编者的疏忽大意、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9.
340.
SUMMARY

In 1992, the False Memory Syndrome Foundation (FMSF), an advocacy organization for people claiming to be falsely accused of sexual abuse, announced the discovery of a new syndrome involving iatrogenically created false memorie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False Memory Syndrom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sufficient empir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it as a valid diagnostic construct.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is also exami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data to support its advocates' claim of a public health crisis or epidemic.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syndrome lacks general acceptance in the mental health field, and that the construct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faulty assumptions,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scientifically disproven. There is a similar lack of empirical validation for claims of a “false memory” epidemic.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absence of any substantive scientific support, “False Memory Syndrome” is best characterized as a pseudoscientific syndrome that was developed to defend against claims of child ab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