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58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1.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2.
在阐述辽宁民俗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针对辽宁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明显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等问题,提出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理念,并结合辽宁民俗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整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13.
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建和发展中,周作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启蒙,介绍西方和日本民俗学理论,并活用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二是组织,以报刊和研究会的形式,集结了一批热心于民俗文化探索的先行者;三是方法和思想,通过民俗透视国民性,带有特定时代的“经世济民”思想。  相似文献   
214.
民俗志是民俗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呈现。传统的民俗志写作范式往往使民俗志成为一种记录的资料集合,它缺乏对民俗的进一步阐释和解析,并对民俗主体关注不够。随着人类学等学科对其民族志范式的反思,以及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者们对民俗志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传统民俗志撰写中分类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如何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主体生活串联式民俗志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215.
探讨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民口头文学在当代中国勃发的深层原因及对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民间口头文学在当代中国呈现一种勃发却又尴尬的状态,文学工作者理应予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16.
民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直是纷繁多样的印象,但是支撑包罗万象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是稳固的心理逻辑结构,这就解释了不同地域文化圈原始民俗具有相似性的原因。原始民俗是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弗雷泽在《金枝》中对原始民俗和巫术的描写反映了原始人普遍的心理逻辑。《金枝》中记载的原始民俗可以分为故事、习俗和信仰行为三大类,分别表现了原始人是如何解释、顺从和影响周围世界的。原始人用神话故事来解释世界的产生以及运行,用习俗制度来保证人们的行为规范,以顺从或者不触怒自然,又用巫术仪式来取悦自然以求得帮助。这些都基于人们先天的心理逻辑,以人类天或以天类人就是原始人在科学知识匮乏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217.
民俗文化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与其他文化差异显著。民俗文化产品最受市场青睐,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文章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探讨贵州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18.
从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对烟台地区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烟台地区观光农业和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客源市场的广阔程度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优势与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该地区开发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产品档次较低等,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19.
土家族民歌"啰儿调"的民歌衬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古老社会遗留下来的原始信息库,本文联系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对"啰儿调"不同种类的衬词进行解读,破译这些源远流长的原始密码。  相似文献   
220.
本文论述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教育作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教育与民族教育双向互补 ,关系密切 ,两者应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