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58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民俗研究从历史研究的传统维度转向注重当下人们的生活世界,开始重视民俗的意义理解和文化阐释,强调将民俗事象纳入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整体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文化空间"作为指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和样式的人类学专门概念,已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而民俗作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却鲜有人关注其空间属性和空间视角的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空间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化空间、人生阀限文化空间、节日聚合文化空间三层面。通过回族民俗文化空间的建构分析,能更好地展现出回族民俗文化超越时空的人生意义、凝聚精神的社群意义、承传文化的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232.
巴渝古代民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人民在很早就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通俗民歌"下里巴人"和"竹枝词",起源于农事的民歌演唱"薅草锣鼓",也在汉代就已定型。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民歌质朴清新、通俗流畅、含思宛转,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变异,它们曾是巴渝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巴渝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33.
论民俗旅游及营销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旅游产品各具特色,但在开发和营销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模式及预警机制作了分析,并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个方面提出营销策略,希望能在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民俗旅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4.
融地理学与文学于一书的《徐霞客游记》,向来被看作是一部奇人写的奇书.徐氏七次游浙,浙江是他涉足次数最多的省份.明崇祯九年(1636)他第七次游浙,写下了著名的《浙游日记》,这篇游记成为他整个游记中的重要篇章.《浙游日记》中对地方性的民情风俗多有所涉,在行文的三言两语中,涵义深刻,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我们对它作注、作释、作解,有助于对其整个游记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今天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235.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36.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37.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38.
民俗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主要学术力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家"多数由民俗学者变身而来。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参与非遗保护运动是民俗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可是,作为一门常规科学,民俗学的处境却显得非常尴尬:学术与时政的结盟必然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常规研究的停滞也将进一步削弱民俗学在整个学术格局中的学科地位;对基础研究以及既有范式的放弃必将导致民俗研究后继乏力;而一旦非遗保护运动落幕,久违了常规研究的民俗学家们必将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239.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钟敬文教授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观,旨在以钟敬文先生的文化观为主导,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西部大开发中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40.
中国的民间道教俗信——黄大仙信仰从产生之初便被地方化利用,尤其是进入岭南之后,更是不断与当地地域文化发生互动。传说、祠庙的地方化不仅丰富了黄大仙信仰的内涵,而且使黄大仙信仰在岭南获得广泛的崇拜,并最终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崇拜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