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82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分析了胡锦涛同志就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认为其内容具有传统美德与现代要求相结合;扬善与抑恶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东方优秀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深刻把握其思想特点,对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时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既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又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其价值内涵具有5个定位,即价值主体定位、价值客体定位、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定位、时代定位、可操作性定位,是新时期和新条件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是新时期的道德标杆。  相似文献   
73.
朱伟奇 《唐都学刊》2006,22(4):122-125
在西欧中世纪社会,贵族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当时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不仅对当时社会其他阶层的价值观念具有辐射影响作用,而且对近代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中世纪贵族把比武视为其事业和必须履行的责任;比武揭示了中世纪贵族对荣誉、英勇、慷慨品质追求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4.
沈素珍 《东方论坛》2010,(4):54-56,93
《孟子》中的荣辱观丰富而深刻。该书对"仁则荣,不仁则辱"、"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耻之于人大矣,……无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等的论述非常精当,发人深省。研究挖掘《孟子》中的荣辱观,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蕴含着一元性与多元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建设性与批判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的辩证内涵.在实践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其蕴含的辩证内涵,遵循其内在的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76.
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诚信的内涵、社会功能。首先,通过对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思考,指出现代公民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应该是普遍信任、契约信用和理性诚信的统一。其次,分析了诚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社会功能,指出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内涵中的诚信规范既是对做人的一种德性要求,又是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机制保证。  相似文献   
77.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贯穿了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高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应该着重从加强领导班子的荣辱观教育、教师的荣辱观教育、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和高校周边群体的荣辱观教育等方面,切实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9.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相似文献   
80.
吴澄论"尊德性"与"道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两条路线。元代理学家吴澄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在这一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仍有共同之处。在为学次第上,吴澄以“尊德性”为先,并认为“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基础。吴澄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中庸之道。他以“发见本心”为“知”,以“固守本心”为“行”,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尊德性”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