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袁水拍在20世纪40年代以笔名“马凡陀”发表了不少“山歌”作品,其预设读者是与他一同生活于重庆、上海或多或少接触着同样的都市新闻的市民们。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既合乎一般市民们置身于社会不公现象时的发泄牢骚的心理,又使他们收获消遣娱乐的发笑机会,它们一方面能吸引市民读者和扩大读者群,另一方面又能锻炼乃至提升读者的社会批判意识。袁水拍在40年代集中而持续地利用歌谣形式进行“山歌”创作,既因其立足于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态度,也基于其曾用各种形式处理都市讽刺经验的诗歌尝试。相较而言,歌谣形式比自由形式能更亲和地表达讽刺意味,而且“山歌”写作也融入了袁水拍在形式层面讽刺都市的考虑。袁水拍虽采用歌谣形式,但他的“山歌”写作是在进行新诗实验。与其强调袁水拍的“山歌”写作是为新诗大众化道路增添了有效实践的说服力,不如强调他基于对具体历史经验的感受和判断,选择了一条适合于更容易和更高效地处理这些经验的艺术加工道路。袁水拍的“山歌”的成功,是都市经验、讽刺意味和歌谣形式相合适的结果,各种形式的新诗实验想获得成功,都需要根植于合适的具体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2.
主要分析《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寓意和反讽艺术。两书分别在欲和情的漩涡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现实社会的描写,从而寄寓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悯。另外,两书均以强烈的反讽意味,对污浊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颠覆。  相似文献   
23.
威廉.戈尔丁的道德寓言小说创作使他在现代派作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他的个性特色在于戏剧式反讽式象征。本文对由戏仿、象征、反讽三个层面构成其显著的个性特色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24.
刘芳 《云梦学刊》2014,(2):121-124
摘要:反讽,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科学的、理性的、不断自我否定的批判事物的方式。反讽不甘于事物表面的平静,它要掀起思想深处的巨浪。反讽不是事物本质直接的显象,而是通过反思间接地使事物显现出来。反讽居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通过“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过渡,进而实现了对真正理性的复兴。  相似文献   
25.
对《一步之遥》过度阐释的褒扬与不知所云的批评并存的根源在于:电影试图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来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却没能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找到平面化的叙述表达,实现雅俗共赏的叙事效果。反而让情节线上旁逸出来的事件割裂了叙事的完整性,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失却了性格决定的心理动机支撑,影像的原意与反讽喻义交织共生导致反讽失效。即在解构之后,《一步之遥》没能建构起其预期的批判性意义体系,主题表达落空。同时解构与重构之间难以剥离、区分和确定的繁复意义及其体验瓦解了电影观众的观影快感。  相似文献   
26.
居于重复来研究文学,成为20世纪诸种研究方法的切入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重复诗学的研究已根深叶茂。学术史表明,人们往往只是将重复作为洞烛微明的有效工具,而对工具本身却缺乏应有关注。本文力图描述重复诗学的核心问题,即其基本的诗性功能。拟从重复之间的不同关系入手,推定出三种基本的功能形态:再现式、反讽式和互文式。进而发现,这三种功能不仅相互对立,而且彼此交织缠结。任何重复所衍生的意义,都是这三种功能合力的结果。而且,它们在不同重复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力度各异,也就带来了诗性意义的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27.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8.
新时期以来社会话语生成的多元性趋向和权威性理念走向对话的文化语境使得反讽修辞受到充分重视,电影编导们对原作中的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进行借鉴创新,进一步扩充反讽修辞的展现视阚和表达深度,但同时也因文本样式的差异而出现无奈割舍和流于表层的错位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反讽以解构和超越权威的价值立场游走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审美场域之间的表达优势,仍是文学和电影创作的重要艺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29.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具有鲜明的反讽特征: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及哲理反讽。通过层层反讽的交织运用,克莱恩含蓄有力地批判和解构了关于战争、人性、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传统理念和信条,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状态超然、动态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30.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带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和悲凉,也不仅仅是成长的恐惧和绝望,还有一幕幕滑稽与荒诞的反抗、一次次幽默与夸张的嘲解。正是这些浸满泪水的“笑声”,使它摆脱了对历史苦难的简单控诉,并呈现出“黑色幽默”的审美特质。文本分别从其精神意蕴、叙事方式以及语言等方面,分析了它所具备的黑色幽默之特征,并进而指出了这种审美追求在余华后期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