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4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通过对波顿和马伏里奥两个喜剧丑角全方位的比较,探究莎氏如何精心塑造喜剧丑角,使其成为剧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透过滑稽荒诞的情节,这两个丑角不但讽刺和反衬了剧中主角,营造了炽热的喜剧气氛,而且渲染了剧本的精神意趣,深化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相似文献   
82.
<红字>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本论文旨在探讨象征与反讽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刻画小说人物内心世界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相似文献   
84.
北岛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海外,除继续保持国内诗作内敛、含蓄的特色外,风格又产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本文即力图对其自嘲与反讽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5.
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浪漫派反讽有两种:对当下有限事物的反讽与对绝对完美和无限绝对的反讽。第一种反讽意味着纯粹主体性,以至上的形而上存在作为依据批判现存;但它同时受制于第二种反讽。第二种反讽是讥讽形而上、纯粹主体和绝对存在,认为那是无法实际达到的,只能以艺术方式接近和瞬间靠近。两种反讽相互牵制,两者不可偏废。失去第一种反讽牵制的第二种反讽发展下去会直接导致虚无主义和世俗化的泛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遗余力地激进反对抽象、形而上学的倾向就埋藏着这样的风险。  相似文献   
86.
作为存在主义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在分析苏格拉底反讽观的基础上,对反讽作了哲学形式的、生存论的理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反讽是对人生存境遇的回应,是反抗人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和体现,是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7.
讽刺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形式,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文章从语言(词汇,句式)层面以及修辞(反语、夸张和对比)层面分析外国著名讽刺文学作品,以更好地领悟作家创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是中国当代小说反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情境反讽通常具有现实性、历史性、虚拟性和异常性四种表现形态,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凸显起着重要作用。意象反讽主要是通过意象象征体与象征意旨之间悖逆乖离的独特结合方式体现出浓郁的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89.
阎连科的《受活》讲述了一群河南人为了脱贫致富计划购买列宁遗体的夸张故事。小说不断地写到墓地,写到它是如何寄托着贫困的残疾村庄的人民对幸福的渴求。小说在叙事文本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它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困扰的不能面对的难题:如何在描写中国本土生活现实时,小说可能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的特质。《受活》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却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它深刻地描写了中国最贫困艰难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态,从中表现出强烈的黑色幽默与历史反讽。小说的文本实验没有任何生硬之嫌,对方言的有意运用,也包含着强烈的解构中心的意味。小说揭示的理论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90.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阐释反语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分析来证明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语言的强大阐释力,从而更好地理解Austen作品中独特的反讽艺术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