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42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59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2291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和谐师生关系在大学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主—客"关系或"客—主"关系,消解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教育涵义。而主体间性的提出,为创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主体间性视野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学校努力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学生的课堂互动。  相似文献   
102.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3.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和谐哲学的研究主流是围绕斗争哲学而展开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系统论和理念创新的角度研究和谐哲学,可视为和谐哲学研究的两条支流。当今和谐哲学命题自身面临着生存危机;和谐哲学的儒化思想严重;和谐哲学理论体系亟待建立等诸多问题。未来的和谐哲学研究内容应扩大眼界,汲取百家之长;和谐哲学研究界域应控制在学术领域,避免将学术争辩上升到政治斗争;和谐哲学研究范围不应仅限于国内,还应扩展到国外。  相似文献   
104.
实现体面劳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体面就业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首要目标,大学毕业生体面就业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基。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应从"媒介"转变为"监督",从而奠基大学生体面就业,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5.
黄桂华 《理论界》2014,(6):47-50
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和谐共处,既是各国政府倍加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的题中之核心要义。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实践表明教育的确对各民族和谐共处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民族和谐共处,不仅需要教育的支撑,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普及化,使民族和谐共处成为贯穿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获得各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规定性紧密相连,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这种生活方式是在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幸福理念的指导下,能够使人们较好地遵循幸福原则去追求和获得幸福,从而内在地具有幸福功能。无论是传统的劳动与交往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还是闲暇生活方式,抑或是精神生活方式,都合乎并体现出幸福的和谐性、共享性、简单性、适度性、精神性等本质特征。因此,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从中萃取一种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元素,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7.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8.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高原则,共同幸福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目的,尊重保障人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诚实友爱的人际环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9.
阐述了技术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内涵,分析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趋向。继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反"现代的叙事之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学术范式对技术进行了"后现代"的哲学反思。在后现代语境之中,技术呈现出与以往相比不同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研究维度。20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发展是在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的,作为哲学家族的一个分支,它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智慧的关照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0.
幸福与尊严的心理和谐之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为人民服务"在当代的最为直接、具体的表达和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应实现的目标。由于心理和谐是幸福与尊严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使人幸福、有尊严,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提升人的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心理和谐、人与事的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等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