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4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9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6篇
丛书文集   685篇
理论方法论   357篇
综合类   3311篇
社会学   231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非女作家戈迪默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将反种族主义这个重大题材融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通过犀利的社会观察力和炉火纯青的文学艺术涵养,以作品中的艺术真实反映出生活中的现实真实,从而奠定了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2.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73.
李清照跨越北宋与南宋,以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44岁南渡为界,其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及人生遭际的不同,李清照前后期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也因之相异。李清照作为婉约词之一大宗,其词作具有鲜明的婉约词特点。  相似文献   
74.
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弱势群体的成因,提出了针对学生弱势群体、教师弱势群体以及科研弱势群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5.
文学转型问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范型性问题。就文学转型问题进行现代性视角的追问,可辨认出其"祛魅"与"复魅"的双重变奏这一现代性踪迹。这一现代性踪迹又在"文学终结"这一命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而穿越祛魅则是"文学转型如何可能"的学理性回答。  相似文献   
76.
本文描写并归纳了湘西南汉语方言精知庄章组声母今读的类型、特点,并探讨了各种类型所代表的历史层次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7.
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条件.它不仅要求艺术家做一个现代人,换脑、换笔,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人类优秀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掌握现代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无愧于新的时代的艺术珍品.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  相似文献   
78.
真正合理的生态文艺学必须是生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正如不能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一样,我们也不能用生态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79.
《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一书以“国家文学”的视角和概念,深入复杂的文学格局并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偏重个案分析.填补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中的学术空白。书中体现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本身既是文学研究的资料发现,同时也拓展了研究视野。最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给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0.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