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1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2006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102.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人与自然关系失和、人与人关系疏离.在世界并不太平、人世关系紧张的语境下,本文之所以要重新解读"和"这一中国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是因为它"有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和需要的内容".它可为"人心的安顿、心灵的慰藉和滋养"、人文精神的提升、"家园的建构"乃至消泯紧张,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103.
孔孟的消极革命观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在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分析中得到了最新 的说明,但孔孟消极革命观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4.
社会分层的含义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形成社会分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工;二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三是社会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翻译中形与意的关系也是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翻译是形的变换 ,意的传达。语篇的形必须衔接 ,意则必须连贯。汉英互译尤要注意衔接对译文连贯乃至神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副词“才”表示“方始”,即在某个时间点,某个事件从无到有。强调事件在这个时间点而不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实现,并且,从事件实现到说话时的时间段相对较短。当客观时间量在句子中出现,“才”进一步虚化表达主观量:前指表达主观大量,后指表达主观小量。“T才P”是限制条件的肯定P,这个条件就是T,用于肯定句可以用转折来表示,而条件之外则不能肯定P。名词语进入“才 名词语”这一句法格式的条件是:名词本身有明显的序列推移性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能进入某个排序中。  相似文献   
108.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习语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9.
Max Boholm 《Risk analysis》2019,39(6):1243-1261
In risk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risk is often understood quantitatively. For example, risk is commonly defined as the probability of an unwanted event or as its probability multiplied by its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1) to what extent and (2) how the noun risk is actually used quantitatively. Uses of the noun risk are analyzed in four linguistic corpora, both Swedish and English (mostly American English). In total, over 16,000 uses of the noun risk are studied in 14 random (n = 500) or complete samples (where n ranges from 173 to 5,144) of, for example, news and magazine articles, fiction, and website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ontrast to the widespread definition of risk as a quantity, a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noun risk is mostly used nonquantitatively. Furthermore, when used quantitatively, the quantification is seldom numerical, instead relying on less precise expressions of quantification, such as high risk and increased risk. The relatively low frequency of quantification in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 material suggests a quantification bias in many areas of risk theory, that is, overestim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ntification i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risk. The findings are also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fuzzy‐trace theory.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firm, as suggested by fuzzy‐trace theory, that vague representations are prominent in quantification of risk.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fuzzy‐trace theory for explaining the patterns of language us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0.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